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
培训一部:0539—8025001
培训二部:0539—8025001
培训三部:0539—8025001
培训四部:0539—8025001
后 勤 部:0539—8025001
网络宣传:0539—8025001
邮箱: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临沂市文化中心14楼
中央苏区是当年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和大本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领导广大军民培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按照对各种革命精神命名的普遍做法,对这种革命精神应该用“中央苏区精神”来命名。可是,中央苏区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学术界先后用“红都精神”、“瑞金精神”、“瑞京精神”、“苏区精神”、“中央苏区精神”等进行命名,而且,目前没有一种说法得到广泛的认同。结果,这块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历史地位的根据地,迄今没有命名一种形成了广泛共识的革命精神来与之相对应。之所以如此,“苏区精神”与“中央苏区精神”内涵与外延发生变化、概念上出现混用、研究思路与方法存在差异等是重要原因。
一、苏区精神、中央苏区精神的概念
苏区精神研究是近些年来苏区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在 2005 年江西兴国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苏区精神研讨会,2007 年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2008 年 11 月江西宁都成立了中国政治学会苏区精神研究专业委员会暨江西省苏区精神研究会( 简称“苏区精神研究会”) 等学术活动的推动下,苏区精神研究向纵深发展,有学者称之为“开启了苏区精神研究的脉动”。[1]44随着对苏区史和苏区精神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普遍认为,苏区精神“应当是代表当时所有苏区的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所铸就的革命精神。研讨苏区精神,最好是以全苏区的历史作背景来进行论述,这样更全面、更准确、更完整。”[2]全国的各块苏区,“都是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起点,在当时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中,都衍生和造就了不同表现形态的伟大的苏区精神。”[1]45
由此看来,苏区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苏维埃运动时期培育的所有革命精神,是各苏区革命精神组成的一个系列,是全国各苏区革命精神的集合体。从时间上看,苏区精神形成于 1927-1937年中国的苏维埃运动时期; 从空间上看,苏区精神诞生于全国各苏维埃区域,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各块根据地; 从概念上看,苏区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苏维埃时期,用客观方式展现的思想方法与价值体系的总和。
至于中央苏区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在创建、巩固、发展、壮大中央苏区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意识; 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时期,党和苏区军民这个群体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 是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那一代革命者党性、作风的集中体现。简而言之,中央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在创建、保卫中央苏区的过程中,在瑞金局部执政时期,用客观方式展现的思想方法与价值体系的总和。
确立苏区精神与中央苏区精神概念上的这种定位,能够深入挖掘出中国共产党在整个苏维埃运动中、特别是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时期,引领广大军民前进的思想理论成果、支撑苏区军民投身革命洪流的内在动力、解决错综复杂问题的正确立场与科学方法、展现革命精神形成的规律和路径。
二、苏区精神、中央苏区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培育的众多革命精神,都有着自身的特质,具备了独具特色的内涵。每一种革命精神内在的元素,形成了独立、完善和稳定的结构,是其它革命精神无法取代的。所以,一种革命精神的内涵,必须有别于其他革命精神的内核,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有机体而存在。
苏区精神作为各苏维埃区域革命精神的集合体,其最主要的内容,包括已经概括出来的、在苏维埃运动时期所创立的精神形态,如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宁都起义精神、长征精神等,也包括尚未被学术界概述出来、或尚未形成共识的苏维埃运动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
无论苏区精神有多少内涵组成,其核心内容是中央苏区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苏维埃运动最突出的成果,就是在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区成为全国各苏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这里培育形成的中央苏区精神,当然也就是苏区精神的核心与典型代表。
中央苏区精神作为苏区精神的核心,与历史活动的主题相吻合。也正因为如此,许多研究者在概括“苏区精神”内容时,列举的正是“中央苏区精神”的内涵。如有研究者认为,苏区精神的主要内容是“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反对‘本本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执政为民的宗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政治本色”,“廉洁奉公的自律意识”,“创造‘第一等工作’的进取精神”。[3]这其实也同样是对中央苏区精神的概括。类似的表述不是个案,而是有一定普遍性,这充分说明苏区精神内涵举要离不开中央苏区精神; 中央苏区精神所具备的这些内涵及其特质,说明中央苏区精神是苏区精神的典型代表。
关于中央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学术界已经有多种概述方式,主要包括星火燎原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的理论勇气、真心为民的执政理念、廉洁自律的干部作风、艰苦奋斗的坚韧意志、勇于牺牲的奉献品格、反帝反封的爱国情怀,等等。这些内涵在表述上可能大同小异,但其实质指向并无多大区别。用更为精炼的语言,也可以概括为: 坚定信念、反对本本、执政为民、廉洁自律、艰苦奋斗、勇于奉献。
用列举的方式概括中央苏区精神的内涵,至多是相对完善,而无法尽善,不同的研究者、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会形成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只要能够与中央苏区所对应的时空、主题相一致,各种观点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艳。
当然,在内容表述上允许存在差异,并不妨碍在其核心内容上取得共识。中央苏区精神的核心是真心为民的执政理念。在中央苏区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定都瑞京,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掌握全国性形态的政权,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说是执政。所以说,中央苏区“才说得上共产党第一次成为局部地区的执政党”。[2]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始于中央苏区,在此所体现的执政理念,就成为中央苏区精神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时,正是确立了真心为民的执政理念,广大党员和苏区干部才能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才能形成“创一等工作”的苏区干部好作风。广大党员和苏区干部才能时刻牢记争取群众,才能把土地分配、柴米油盐、修桥补路、防病治病、妇女生产、小孩上学等广大群众的民生问题作为苏维埃政府的大事而对待。正是真心为民的执政理念,奠定了中央苏区精神具备自身独立形态的基础,这一内涵使中央苏区精神作为苏区系列革命精神中的一个单独有机体而存在,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具备区别于其它苏区精神个体的特质,以它为内核构建的中央苏区精神的整体框架,在结构上才显得稳固而不可动摇。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苏区精神与中央苏区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培育和形成了一系列的革命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战争年代时期所形成的精神谱系,他们各自具备鲜明的特征,有具体的表现形态。学术界和理论界在研究这一系列革命精神时,对其进行了命名和概括。如“创党精神、北伐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4]这一系列革命精神,从命名上看有两个鲜明的特色: 一是以地点来命名,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二是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活动主题来命名,如创党精神、北伐精神、八一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无论是以地点来命名,还是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活动主题来命名,每一种革命精神都对应于相对固定的一个历史阶段,也对应于这个时期的历史活动主题和重大历史事件。
但是,“创党精神、北伐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列举方式,或者学术界常见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排序方式并不科学。前者将“苏区精神”置于井冈山精神之后,长征精神之前,是混淆种属概念关系。而后者干脆就不提中央苏区时期的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分为建党、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每个时期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即: 创党精神、北伐精神、苏区精神、抗战精神、解放战争精神,包括苏区精神在内的这些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形态。
苏区精神是专指党在苏维埃运动时期、各苏区培育形成的所有革命精神,因而,中央苏区精神就是苏区精神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苏区精神”是上位概念,而苏维埃运动时期、苏维埃区域内形成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中央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都是下位概念,苏区精神与中央苏区精神是属种关系。
如果说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具体形态,那么,中央苏区精神就是苏区精神的具体表现形态。中央苏区精神是专门对应于中央苏区(而不是其他苏区) 的革命精神,而且,它在层次上与其他苏区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与苏维埃运动时期形成的其它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是平等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十年苏维埃运动,学术界将其区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时期,即“井冈山时期 ”、“中央苏区时期”、“中央红军长征时期”和“瓦窑堡会议后的准备抗日时期”,[2]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革命精神存在,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央苏区作为“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史上所受的艰难困苦时间最长”、“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艰苦探索,并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思想正在发育成型”、“形成党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建立国家政权形态,积累治国经验和锻炼执政能力”[2]的这么一个重要时期,在这里所形成和凝聚的革命精神无疑是中央苏区精神,这是党和中央苏区军民留下的光荣传统和宝贵财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力量。用“中央苏区精神”对应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时期的思想方法与价值体系是最科学的。
四、凝聚共识,深入开展中央苏区精神研究
中央苏区作为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和大本营,中央苏区精神不仅在苏区精神系列占据核心地位,也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中央苏区精神应该作为独立形态的革命精神,广泛而深入开展研究。但遗憾的是,与同属苏区精神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相比,中央苏区精神的研究,在苏区精神的链条中却是最薄弱的环节,处于“研究、学习和宣传非常不够: 不系统、不定型,没有声势,不成气候”[5]的状况,“在中国革命精神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3]91
中央苏区精神研究与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不相称,既有认识上的问题,也有研究视角上的问题。
有的学者担心,提中央苏区精神,“容易造成一些地区宣传上的互相抵牾”,[6]会掩盖其它苏区产生的革命精神,或重大事件、人物所体现的革命精神,从而产生学术上的为难或抵触情绪。也有人担心十年苏维埃运动时期有过几次“左”倾错误,是教条主义盛行时期,中央苏区精神的研究难以把握,也难以形成共识,从而导致对中央苏区精神研究不重视。其实,这些担心是多余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这种革命精神与教条主义的错误是两码事,而且,“在教条主义和‘左’倾错误的统治之下,自始至终也存在着一种与之相对立的从实际出发的革命精神。”[7]
从研究视角上看,有的学者在研究中把中央苏区精神等同于苏区精神,把其它历史阶段的革命精神划到苏区时期的革命精神中。如,“在革命精神的家园里真是百花齐放。井冈山精神、古田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等数不胜举”[8]这一表述,显然是把中央苏区精神等同于苏区精神; 而“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9]这一表述,是有意忽略不提中央苏区精神,甚至在潜意识中还存在用井冈山精神涵盖中央苏区精神的认识。这种认识无疑有碍于中央苏区精神研究的深入开展。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恰恰是作为苏区精神核心的中央苏区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研究文章在列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时,不愿意提中央苏区精神,往往从井冈山精神直接跳到长征精神,然后是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好像中央苏区这段历史根本就不存在、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局部执政的历史根本不存在、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中央苏区军民培育和造就的中央苏区精神根本不存在。像“中国共产党在28年艰难曲折的民主革命历程中,曾经先后产生过闻名遐迩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10]的表述方式不仅不是特例,甚至还相当普遍。这种割裂历史发展阶段的做法,造成了苏区精神研究上的一种断裂。可见,不愿提中央苏区精神,事实上已经造成了对应于中央苏区时期革命精神的空阙,不重视中央苏区精神的研究,事实上已经从整体上影响了苏区精神研究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也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苏区精神由各块苏区形成的革命精神构成,它本身就是一个系列,没有中央苏区精神,中国共产党缔造的苏区精神将是不完整的精神形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也将是不完整的精神形态。学术界、理论界应该凝聚共识,以大气的学术境界,以对历史负责的政治责任感,理直气壮地竖起中央苏区精神的旗帜,加大中央苏区精神的研究力度,深化研究广度,以促进苏区精神研究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田延光主编.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第二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论文集 ( 上) [M].北京:言实出版社,2008.
[2]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6,( 1) .
[3]凌步机.论苏区精神[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 2) .
[4]余伯流.关于苏区精神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党史文苑(学术版) ,2006,( 1) .
[5]黄少群.论苏区精神[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 1) .
[6]余品华.井冈山精神二题[J].南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7,( 4) .
[7]郭德宏.苏区精神的内涵和特点[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 1) .
[8]郭必选.中国革命精神的生长史和形态学——井冈山精神与延安精神比较研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 1) .
[9]宋茜.井冈山精神研究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举行[N].江西日报,2009 -03-31.
[10]张英琦.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试论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