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红色沂蒙 > 红色经典 >
热点新闻
联系方式

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

培训一部:0539—8025001

培训二部:0539—8025001

培训三部:0539—8025001

培训四部:0539—8025001

后  勤 部:0539—8025001

网络宣传:0539—8025001

邮箱:

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临沂市文化中心14楼

红色经典
读《苍山如海》:历史的细节与文字的力量
时间:2017-12-01 14:23 来源: 作者: 点击:

  历史散文自古以来,钩沉历史,翻检典籍,延续者众,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现代以来,写史者也多远望近漠,放眼于秦、汉、元、明、清,至多到达民国之初,诸多学者可能穷尽思考,鉴古知今,从横捭阖,无微不至到极尽所知。然而,近世之事,含混暧昧者众多,没有更多的作者笔力放逐在现代以及类似政治生态定论一类的题材,《苍山如海——井冈山往事》的感悟和触发是作者江子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之作,也许能够体察到人的思考和史的温情。

  我们本不能定义这样类似文史夹杂的体裁,史事简单明络,叙述夹叙夹议,既有历史的钩沉,又有法古思微的感喟,然而这样一种直接的情绪表达和一种充盈的历史关怀,使我们的思考指向顺延着叙述的轨迹,绵延前行、溯流而上——是描述毛朱会师的永恒瞬间?还是钩沉革命圣地井冈山的名字?作者收集资料、阅读历史、人物描摹、小处入手,在前言中说,“我希望以我的方式,去进入历史,以文学的角度,去把握那个时代那样一座山的历史真相和精神内涵”,我觉得,暂且定义为历史散文也算文出有名。

  历史总是铺陈华丽宏大的篇章,而细密赘述的细节确是那么的感叹和震撼。井冈山是宏大挺拔的,而其因为特殊的历史轨迹,极容易形成高其高亦,但也人云亦云。江子的《苍山如海——井冈山往事》从细微出发,以细微结束,以极其简单的历史,发挥充分的想象,小人物、小细节、小故事,但是真史实、真情致、真感悟,叙述避免形成简单史实的罗列和历史事实的堆积,而细密的考察和情节的遐想,尤其人物的丰盈和在历史尘埃中的行走,读者直面这种历史的画面和久远的烙痕,自然有一种陌生走向熟悉,《火》里播火者欧阳洛的坚韧、《信》里陈毅安的柔情、《囚》里刘仁堪的不屈、《碑》里谭家述的执着……一个个革命者以其史书并未见到的模样出现在现实面前,以其革命者的形象巍巍然、昂昂然地走来。“我知道了这座已经被概念化的山的许多细节,感受到那段历史血的温度与爱的表情。那些温度与表情佐证了我对历史、文学和人性的理解”,作者如是说。的确,这样的描摹和细节的想象使井冈山的战争历史带有尘封的温暖和告慰的蕴藉。

  文学的叙述,是另一种行文方式。行文的形式彰显作者的深沉思考和文学逻辑,作品分为十七章两部分,前半部为《火》、《信》、《盐》、《枪》、《囚》、《碑》、《药》、《歌》、《母亲》等九部,后半部为《寻亲记》、《藏身记》、《拾镯记》、《蒙冤记》、《失路记》、《长生记》、《离散记》、《归来记》等,并附录有《井冈山根据地大事记》、《参考书目》。显然,物象沉重、情感深厚,火、盐、信、药、歌这些庸常的物象,既有写实的记述,也是隐喻的显现,重现革命的沉重和战争的残酷,非常紧缺的平常盐巴、时断时续的信件邮寄、鼓舞意志的小调、延续生命的小小药片……重温历史,重现艰难,品味一种历史格调,珍视一种现实生活,作者的用意大概在此。书中的故事叙述,更具文学想象魅力。历史的叙述总是纵序排列或者数字杂陈,容易枯燥和琐碎,而文学的描述和细节的铺陈,读者感觉到文字的力量和动人的情感。《盐》以一个叫张子清的军人的虚拟自述为文,用虚拟的自我看待自己的坚强、抗争、死亡,《歌》里选取了一些井冈山的歌,唱得如泣如诉,如《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走到天边又记心头,老妹等哟你长相守,老妹等你哟到白头”,《拾镯记》以王佐为原型,倾注诸多情感于玉镯,使故事灿烂凄美……这些离我们不远的人物,或平民或土匪,或医生或歌手,爱恨情仇、冤屈悲愤,都一一陈列于世人眼前,我们掩卷沉思,体会其情其景,感慨唏嘘,别是一番滋味。

  文字背后的力量与洞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重要的是汲取教训。作者在平实的叙述蕴含独立的思考和怀疑的追问。《拾镯记》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述——中共六大有决议说:“对土匪或类似的团体联盟,仅在革命暴动之前宜加以利用,暴动成功后,应解除其武装,并严厉镇压他们。……对他们的首领应作反革命看待,即使他们帮助武装起义亦应如此,应当杀戮其领袖,争取群众。结果是,王佐和袁文才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依然不被共产党部分人所认同,最后竟然被错杀。《长生记》里许拔芳被自己人枪杀,《蒙冤记》里刘真的父亲、妻子被自己人枪杀……正如《藏身记》里的充满情感的叙述,谢梅香“不是一名士兵,只是一个被战争逼迫和损害了的及其普通的女人”,从1930年到1949年一直东躲西藏,失去了丈夫袁文才,儿子来福、女儿冰清,在1965年,曾与她丈夫称兄道弟的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接见了她,“她的嘴角,一直在下意识的颤动,仿佛在永不停歇地诉说她这些年的苦楚、她的悲伤,以及她的无辜”,大家跟领袖毛泽东合影的时候,都“激动不已,屏息看着镜头”,而“只有谢梅香一个人,似乎神不守舍地扭头右看,遥望着远方的天近处的山”。的确,从书中留存的“毛泽东接见宁冈县委、县人委的领导干部”(1965)照片上,我们分明看到那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苦命人,一个受到风霜雪雨摧残过的女人,她在叩问没有答案的历史——意大利理论家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中说过:“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这都是由于生命的发展要求它们的缘故”。作者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感悟力,虽然以春秋笔法创作文学,但是依赖和基础却是真正的资料、档案、报刊、文件、照片等,亦史亦文,伏卷沉思,既气息显沉重又附骥以希望。毕竟,后必胜于今,古事以资借鉴,今事蹒跚前行。

  当然,《苍山如海——井冈山往事》一书的确如作者的自述,不是恢宏磅礴,气势震撼,但却内力深厚,铮铮铁骨。如果能够对历史史实加以充分的采撷和嵌入,进行客观的勾勒和中立的叙述,构建文学的思考和史实的逻辑而不是站在某一政治生态的角度,也就会更加具有说服力,具有历史观。当然,作者的叙述已经是立场鲜明而态度光明,其他要求也是我们的更高期望了。 

在线客服
热线电话

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