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讲真话”的大将黄克诚
黄克诚,又名黄时喧,1902年10月1日生于湖南永兴县下青村一个农民家庭。9岁起靠亲属接济读了8年私塾。1920年入县立高等小学。1922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口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进入国共两党合办的广州中央政治讲习班,结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营、团政治指导员,随部转战长沙、武汉及河南、江西、安徽等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奉命回家乡秘密从事农运工作。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组织农民暴动并攻占永兴县城,任永兴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湘南起义后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团长。因井冈山革命根据她粮食困难,根据四军军委决定,黄克诚率部返回湘南活动,途中队伍被打散,他在家乡隐蔽一段时间后,辗转到上海寻找党组织。
1930年初,受党组织委派,黄克诚到彭德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五纵队第八大队、第三纵队第二支队任政治委员,曾因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而受到批评。1931年,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三师和第一师政治委员、第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等职。在长沙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中,指挥所部屡次出色完成任务。1931年,因抵制“肃反”扩大化被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一度被撤销师政治委员职务,到军团部当秘书。1932年初,恢复师政委职务后,受命率部攻打赣州。在久攻不克、腹背受敌、部队伤亡严重、多次请求撤退未准的情况下,冒着抗命的风险,果断率部并说服部分友邻部队一起突出重围,避免了全军覆灭的严重后果。后又多次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继续对“左”倾冒险主义提出批评并拒绝认错,因此多次受到批判和降职处分。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团村、广昌等战斗。1934年10月,率部作为前卫开始长征,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浴血奋战湘江南岸,顽强抗击数倍敌人的轮番进攻,掩护中共中央和军委纵队渡江。 1935年2月,红三军团撤销师的编制后改任第十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四渡赤水和遵义战役。此后,因向上级反映意见被误解,又几次受到降职处分,从侦察科长直至普通战士。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先后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时,黄克诚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在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后,黄克诚向中央建议恢复被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以保持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意见被采纳。不久改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政治委员,与旅长徐海东率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加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为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1940年2月,黄克诚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5月,率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南下华中豫皖苏边区,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组建八路军第四纵队并任政治委员。8月,奉命转赴皖东北,将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中共领导的数支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随即,率部东进淮海,南下盐城、阜宁,与发起黄桥战役的新四军苏北部队在白驹镇会师,共同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中抗战的新局面,打通了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黄克诚所在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其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委书记。黄克诚放手发动群众,争取中间力量,建立民主政权,扩大抗日武装,清剿土匪顽劣,实行减租减息,组织生产自救,开展反“伪化”、反“蚕食”斗争,领导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多次大规模“扫荡”,并在1944年4月开始发动局部攻,使淮海、盐阜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解放了苏北大部地区。
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电,提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创建战略根据地。9月23日,中央军委令其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3万余人进军东北。9月28日,黄克诚率部出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跨陇海、过黄河、穿津浦、越华北,于11月25日进抵辽宁锦州附近,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鉴于国民党军正以优势兵力向东北推进,黄克诚又向中央建议东北部队暂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并建立乡村根据地,做长期斗争准备。1946年1月,黄克诚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坚决执行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建立人民民主政权03至4月,他抓住苏联红军撤离东北的有利时机,指挥所部歼灭国民党收编的伪军警,相继占领四平、长春等大城市,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1947年8月,黄克诚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和规章制度。1948年4月,黄克诚任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冀察热辽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治委员,领导当地军民全力支援主力部队决战辽沈。1949年1月,任津市军管会主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与副书记黄敬、黄火青并称“三黄治津”。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了建国初期湖南境内的剿匪作战、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等各项工作。 1952年1 1月,调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主持建立全军后勤工作规章制度。1954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当选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10月,任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组织全军实施精简整编,加强正规化与合成化建设。1959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上,因对“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直言批评,同彭德怀等人一起被定为“反党集团”,受到长期审查并被撤销一切职务。“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和关押,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1977年12月,出任中央军委顾问。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当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1980年6月,中共中央正式予以平反。1982年,黄克诚任中纪委第二书记,为贯彻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拨乱反正、端正党风、平反冤假错案、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作出重要贡献。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病逝。
1930年初,受党组织委派,黄克诚到彭德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五纵队第八大队、第三纵队第二支队任政治委员,曾因反对攻打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而受到批评。1931年,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三师和第一师政治委员、第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等职。在长沙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中,指挥所部屡次出色完成任务。1931年,因抵制“肃反”扩大化被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一度被撤销师政治委员职务,到军团部当秘书。1932年初,恢复师政委职务后,受命率部攻打赣州。在久攻不克、腹背受敌、部队伤亡严重、多次请求撤退未准的情况下,冒着抗命的风险,果断率部并说服部分友邻部队一起突出重围,避免了全军覆灭的严重后果。后又多次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继续对“左”倾冒险主义提出批评并拒绝认错,因此多次受到批判和降职处分。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任红三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团村、广昌等战斗。1934年10月,率部作为前卫开始长征,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浴血奋战湘江南岸,顽强抗击数倍敌人的轮番进攻,掩护中共中央和军委纵队渡江。 1935年2月,红三军团撤销师的编制后改任第十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四渡赤水和遵义战役。此后,因向上级反映意见被误解,又几次受到降职处分,从侦察科长直至普通战士。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先后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委员、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参加了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时,黄克诚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在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后,黄克诚向中央建议恢复被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以保持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意见被采纳。不久改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政治委员,与旅长徐海东率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参加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为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1940年2月,黄克诚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5月,率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南下华中豫皖苏边区,与彭雪枫率领的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合,组建八路军第四纵队并任政治委员。8月,奉命转赴皖东北,将淮河以北、津浦路以东中共领导的数支部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随即,率部东进淮海,南下盐城、阜宁,与发起黄桥战役的新四军苏北部队在白驹镇会师,共同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开中抗战的新局面,打通了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的联系。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黄克诚所在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其任师长兼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苏北区委书记。黄克诚放手发动群众,争取中间力量,建立民主政权,扩大抗日武装,清剿土匪顽劣,实行减租减息,组织生产自救,开展反“伪化”、反“蚕食”斗争,领导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多次大规模“扫荡”,并在1944年4月开始发动局部攻,使淮海、盐阜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解放了苏北大部地区。
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电,提出《对当前局势和军事方针的意见》,建议立即派部队赴东北,创建战略根据地。9月23日,中央军委令其率新四军第三师主力3万余人进军东北。9月28日,黄克诚率部出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跨陇海、过黄河、穿津浦、越华北,于11月25日进抵辽宁锦州附近,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鉴于国民党军正以优势兵力向东北推进,黄克诚又向中央建议东北部队暂不在大城市和交通干线作战,而以一部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并建立乡村根据地,做长期斗争准备。1946年1月,黄克诚任西满军区副政治委员、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理书记,坚决执行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建立人民民主政权03至4月,他抓住苏联红军撤离东北的有利时机,指挥所部歼灭国民党收编的伪军警,相继占领四平、长春等大城市,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1947年8月,黄克诚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和规章制度。1948年4月,黄克诚任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冀察热辽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治委员,领导当地军民全力支援主力部队决战辽沈。1949年1月,任津市军管会主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与副书记黄敬、黄火青并称“三黄治津”。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领导了建国初期湖南境内的剿匪作战、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恢复和发展生产等各项工作。 1952年1 1月,调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主持建立全军后勤工作规章制度。1954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当选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10月,任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组织全军实施精简整编,加强正规化与合成化建设。1959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上,因对“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直言批评,同彭德怀等人一起被定为“反党集团”,受到长期审查并被撤销一切职务。“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和关押,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1977年12月,出任中央军委顾问。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当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1980年6月,中共中央正式予以平反。1982年,黄克诚任中纪委第二书记,为贯彻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拨乱反正、端正党风、平反冤假错案、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作出重要贡献。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