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字银元”
井冈山“工”字银元起源于 1928 年 5 月,当时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立了湘赣边界红色政权。根据地建设进入鼎盛时期,朱毛红军主力 有 6000 多人,根据地范围扩展至遂川、宁冈、永新、莲花和湖南的茶陵、酃县 6 县,面积约 7200 多平方公里,人口 80 余万。由于井冈山根据地地处湘赣边界山区地带,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林多田少,属于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区域,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现金流通量很少;加上当时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实行严密经济封锁,不仅红军需要的武器弹药得不到补给,就连军民必需的生活用品,尤其是食盐、棉花、布匹、医药无从购入。
那时红军官兵生活极为艰苦,每人每天只有 5 分钱菜金,晚上点一根灯芯的油灯,寒冬腊月仍然穿着单衣,夜里以稻草当被。即使这样给养也入不敷出。毛泽东曾写道:“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吃饭大难”。当时支持红色政权的主要财源来自红军打土豪,没收地主官商财产以及对敌作战缴获所得。但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及根据地的扩展,这些来源已不足以支撑革命力量生存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时流通的银元缺乏,无法与根据地周边的地区开展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了根据地军民的生活供给。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改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供给,以毛泽东为首的红色政权领导人一方面实行土地改革,将地主田地分给穷苦农民,鼓励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并以征收粮食产量的一成半到两成作土地税的方式解决红军给养;另一方面决定建立红军造币厂,自己铸造发行银币以解决商品交换中的现金流通问题。于是中国红色政权发行的第一种贵金属货币“井冈山‘工’字银元”就应运而生了。
井冈山红军造币厂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就地取材,运用简陋、粗糙、手工的传统工具铸造银元的。造币厂由出身井冈山绿林的红军第三十二团副团长王佐兼任厂长,由谢荣珍、谢荣光、谢荣昌三兄弟担任铸币工匠,并聘请数十名工人,按照熔银、浇铸、印花、凿字、做旧等道工序进行铸币生产。为保证造币厂安全,他们将银坯的翻制与印花等若干工序放在上井牛路坑、大井铁坑、茨坪和金狮面的山洞里操作。在币型选择中,他们根据市场上的流通信用程度和制模铸造的难易程度,选择仿制了墨西哥版的 1895 年和 1905 年两种花边为直式锯齿形和麦穗形这种比较简单的鹰洋版式。由于没有冲床等机械制币设备,生产银元的工具主要是风箱、火炉、铁錾、铁锤、溶银罐、冲压架、冲压碓石等。这冲压碓石是由花岗岩石头制成的长80 厘米、宽40 厘米、厚30 厘米的长方体,分上下两块各重 250斤,分别嵌入墨西哥版的鹰洋正、背面印模。冲压架是由杉木做的高1 丈、宽 6 尺的硬木架。 操作时将下碓石固定在冲压架下端的中央, 冲压架的上端装有滑轮,用棕绳穿过滑轮靠人力提上碓石,一人及时在下碓石表面放上粗胚和熔好的白银液体,然后让上碓石准确而又迅速地冲压在下碓石上,让粗胚冲压成型。如此一放一拉,每天可生产数百枚银元。冲压成型之后还要经过印花、凿边、刻齿纹、凿上“工”字,再用中药水煮做旧等道工序才能出厂。开初时,由于经验不足,银子不纯,用钢模冲压银元,造出的银元表面麻麻点点,品相与声响皆不太好,出厂后不太受市场欢迎。为提高铸币质量,毛泽东亲临铸币厂视察,强调要提高工艺水平,保证银元成色,纯银不少于八成六,重量不能少于七钱二分,确保市场信用价值。造币厂工人执行毛泽东指示,一面选用纯银作材料,一面不断改进工艺。经过多次试验,他们发现用铜模比用钢模冲压质量更好,就收集铜壶、铜钱,熔成铜汁,铸成铜模,使用这种铜模浇铸银元时再加入适量茶油。用这种改进后的方法造出来的银元重量足、成色好、声音佳,完全符合银币规格。为了有别于国民党政府铸造的银元和国外流入的银洋,也为了防止奸商假冒制作伪币,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特别将自制的银洋上凿上“工”字表示由工农兵政府发行。为了严把质量关,他们对浇铸好的银元在出厂前逐一进行质量检验,凡有质量不合格的都打上印记回炉再造。
造币厂制造的“工”字银元,每 50 枚包成一筒,交给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财政部门发行,作为金属货币在根据地辖区内流通使用。每枚银元和当时国统区发行的袁大头银洋等值,抵十角银毫。初发行时商人和群众见“工”字银洋做工粗糙,表面不平,有点凹凸,不太乐意接受。为了提高“工”字银元的信誉,根据地政府在辖区设有钱币兑换处,用“工”字银元可与其他制式银洋及铜元等流通货币兑换。同时还规定,凡是持“工”字银洋到工农兵政府所设公卖处或商店购物,价格从优,能比其他等值货币买到更多的商品。这样用市场的手段推广“工”字银元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根据地军民很快接受了由工农兵政府发行的“工”字银元,就连根据地周边地区的商人入境经商时也乐意将自己携带的制式银元换成井冈山“工”字银元,再按优惠价购买井冈山土特产品。还有不少商人因“工”字银元含银量足、成色好而将“工”字银元带到根据地周边市场上使用。由于市场对“工”字银元需求日见增多,红军造币厂的白银原材料日显不足。毛泽东特向红四军颁发命令,要求各路红军将作战缴获的银器和没收地主官商的银首饰等妥善上交军需处转给造币厂做铸币原料,王佐定期派人将打土豪得来的各种银料送往造币厂制造银元。而根据地周边地区商人带进来的制式银币被根据地商店与兑换处购换之后,又被我方人员带到周边地区,购买根据地军民紧缺的食盐、布匹、棉花和药品等所需商品,对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活跃根据地经济和改善军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8 年冬,毛泽东率主力红军转战赣南,彭德怀率红五军和赤卫队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由于敌强我弱,1929 年 1 月下旬,在湘赣国民党军对井冈山发动的第三次“会剿”中,根据地失陷,上井村红军造币厂厂房被敌焚烧,造币设施被捣毁,工匠被冲散,铸造师傅谢荣光在突围时肩膀受伤,潜回老家龙川后因伤重而牺牲。中国红色政权的第一个造币厂被迫停止了生产。虽然它只存在了半年多时间,用了 1000 多斤银料,仅生产了 1 万多枚“工”字银元,但它作为红色政权独立发行货币的首创,成为之后中央苏区政府发行红色货币的最早源头,在中国革命政权货币发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井冈山红军造币厂制造的“工”字银元,是我党早期领导的工农兵政府首次铸造出的,尽管“工”字银元从数量到质量都还处在最原始的阶段,但是,它为根据地内军民克服资金、给养的困难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工”字银元沟通了红色区域内外的货币流通,活跃了根据地的经济,为繁荣红色圩场,集市贸易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湘赣两省内扩大了红军和红色政权的政治影响,奠定了红色政权货币发展的基础。
那时红军官兵生活极为艰苦,每人每天只有 5 分钱菜金,晚上点一根灯芯的油灯,寒冬腊月仍然穿着单衣,夜里以稻草当被。即使这样给养也入不敷出。毛泽东曾写道:“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吃饭大难”。当时支持红色政权的主要财源来自红军打土豪,没收地主官商财产以及对敌作战缴获所得。但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及根据地的扩展,这些来源已不足以支撑革命力量生存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当时流通的银元缺乏,无法与根据地周边的地区开展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了根据地军民的生活供给。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改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供给,以毛泽东为首的红色政权领导人一方面实行土地改革,将地主田地分给穷苦农民,鼓励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并以征收粮食产量的一成半到两成作土地税的方式解决红军给养;另一方面决定建立红军造币厂,自己铸造发行银币以解决商品交换中的现金流通问题。于是中国红色政权发行的第一种贵金属货币“井冈山‘工’字银元”就应运而生了。
井冈山红军造币厂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就地取材,运用简陋、粗糙、手工的传统工具铸造银元的。造币厂由出身井冈山绿林的红军第三十二团副团长王佐兼任厂长,由谢荣珍、谢荣光、谢荣昌三兄弟担任铸币工匠,并聘请数十名工人,按照熔银、浇铸、印花、凿字、做旧等道工序进行铸币生产。为保证造币厂安全,他们将银坯的翻制与印花等若干工序放在上井牛路坑、大井铁坑、茨坪和金狮面的山洞里操作。在币型选择中,他们根据市场上的流通信用程度和制模铸造的难易程度,选择仿制了墨西哥版的 1895 年和 1905 年两种花边为直式锯齿形和麦穗形这种比较简单的鹰洋版式。由于没有冲床等机械制币设备,生产银元的工具主要是风箱、火炉、铁錾、铁锤、溶银罐、冲压架、冲压碓石等。这冲压碓石是由花岗岩石头制成的长80 厘米、宽40 厘米、厚30 厘米的长方体,分上下两块各重 250斤,分别嵌入墨西哥版的鹰洋正、背面印模。冲压架是由杉木做的高1 丈、宽 6 尺的硬木架。 操作时将下碓石固定在冲压架下端的中央, 冲压架的上端装有滑轮,用棕绳穿过滑轮靠人力提上碓石,一人及时在下碓石表面放上粗胚和熔好的白银液体,然后让上碓石准确而又迅速地冲压在下碓石上,让粗胚冲压成型。如此一放一拉,每天可生产数百枚银元。冲压成型之后还要经过印花、凿边、刻齿纹、凿上“工”字,再用中药水煮做旧等道工序才能出厂。开初时,由于经验不足,银子不纯,用钢模冲压银元,造出的银元表面麻麻点点,品相与声响皆不太好,出厂后不太受市场欢迎。为提高铸币质量,毛泽东亲临铸币厂视察,强调要提高工艺水平,保证银元成色,纯银不少于八成六,重量不能少于七钱二分,确保市场信用价值。造币厂工人执行毛泽东指示,一面选用纯银作材料,一面不断改进工艺。经过多次试验,他们发现用铜模比用钢模冲压质量更好,就收集铜壶、铜钱,熔成铜汁,铸成铜模,使用这种铜模浇铸银元时再加入适量茶油。用这种改进后的方法造出来的银元重量足、成色好、声音佳,完全符合银币规格。为了有别于国民党政府铸造的银元和国外流入的银洋,也为了防止奸商假冒制作伪币,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特别将自制的银洋上凿上“工”字表示由工农兵政府发行。为了严把质量关,他们对浇铸好的银元在出厂前逐一进行质量检验,凡有质量不合格的都打上印记回炉再造。
造币厂制造的“工”字银元,每 50 枚包成一筒,交给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财政部门发行,作为金属货币在根据地辖区内流通使用。每枚银元和当时国统区发行的袁大头银洋等值,抵十角银毫。初发行时商人和群众见“工”字银洋做工粗糙,表面不平,有点凹凸,不太乐意接受。为了提高“工”字银元的信誉,根据地政府在辖区设有钱币兑换处,用“工”字银元可与其他制式银洋及铜元等流通货币兑换。同时还规定,凡是持“工”字银洋到工农兵政府所设公卖处或商店购物,价格从优,能比其他等值货币买到更多的商品。这样用市场的手段推广“工”字银元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根据地军民很快接受了由工农兵政府发行的“工”字银元,就连根据地周边地区的商人入境经商时也乐意将自己携带的制式银元换成井冈山“工”字银元,再按优惠价购买井冈山土特产品。还有不少商人因“工”字银元含银量足、成色好而将“工”字银元带到根据地周边市场上使用。由于市场对“工”字银元需求日见增多,红军造币厂的白银原材料日显不足。毛泽东特向红四军颁发命令,要求各路红军将作战缴获的银器和没收地主官商的银首饰等妥善上交军需处转给造币厂做铸币原料,王佐定期派人将打土豪得来的各种银料送往造币厂制造银元。而根据地周边地区商人带进来的制式银币被根据地商店与兑换处购换之后,又被我方人员带到周边地区,购买根据地军民紧缺的食盐、布匹、棉花和药品等所需商品,对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活跃根据地经济和改善军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8 年冬,毛泽东率主力红军转战赣南,彭德怀率红五军和赤卫队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由于敌强我弱,1929 年 1 月下旬,在湘赣国民党军对井冈山发动的第三次“会剿”中,根据地失陷,上井村红军造币厂厂房被敌焚烧,造币设施被捣毁,工匠被冲散,铸造师傅谢荣光在突围时肩膀受伤,潜回老家龙川后因伤重而牺牲。中国红色政权的第一个造币厂被迫停止了生产。虽然它只存在了半年多时间,用了 1000 多斤银料,仅生产了 1 万多枚“工”字银元,但它作为红色政权独立发行货币的首创,成为之后中央苏区政府发行红色货币的最早源头,在中国革命政权货币发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井冈山红军造币厂制造的“工”字银元,是我党早期领导的工农兵政府首次铸造出的,尽管“工”字银元从数量到质量都还处在最原始的阶段,但是,它为根据地内军民克服资金、给养的困难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工”字银元沟通了红色区域内外的货币流通,活跃了根据地的经济,为繁荣红色圩场,集市贸易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湘赣两省内扩大了红军和红色政权的政治影响,奠定了红色政权货币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