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

二级分类:

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为了从理论上回答党和红军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科学地分析中国小块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依据,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井冈山武装割据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这一理论形成的标志,就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撰写和发表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此后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则是这两篇著作光辉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基本思想有以下几点。
        (1)科学地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的政治状况,提出了建立中国红色政权的总任务、总目标。
        “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全国工农贫民以至资产阶级,依然在反革命统治底下,没有得到丝毫政治上经济上的解放”。这种状况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买办和乡村豪绅阶级的主要矛盾依然如故,并没有得到解决。
        正因为如此,“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个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在此,毛泽东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革命的领导阶级,并深刻总结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主要教训,就在于“无产阶级没有坚决地执行自己的领导权”,以至“被买办豪绅阶级夺取了领导,以反革命代替了革命”。在这次失败中,中国的无产阶级和农民受到很大的打击。然而,革命却是“一天一天在发展的”,工农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有组织的“农村暴动”,正在“南北各地发展起来”,中国革命运动虽然暂处低潮,但终归是要恢复和发展的,“运动的发展是新的事实”,陈独秀等人那种取消革命的悲观论调是没有根据的。
        毛泽东在科学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的政治状况后,明确指出:“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内容,依国际及中央的指示,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民族革命,并实行土地革命,消灭豪绅阶级对农民的封建的剥削。”毛泽东的这一科学论断,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就是要实行土地革命,消灭豪绅阶级,推翻白色政权,建立红色政权。这实际上就是建立中国红色政权的总任务和总目标。
        (2)精辟地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明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思想。
        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紧接着,毛泽东分析了这种“奇事”发生的独特原因,就在于其存在和发展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毛泽东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透彻地论证和指出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
        ①中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反动统治的缝隙,给革命以可乘之机。这是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一小块或者若干小块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湘赣边界的割据,就是这许多小块中的一块。由于地方军阀忙于互相倾轧的军阀混战,对边界“结合部”地带无暇顾及,鞭长莫及,“结合部”成为军阀的“不管部”。共产党就可以利用敌人的矛盾和缝隙,发展革命力量,建立红色政权。正因为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曰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主要在1926年和1927年两年大革命过程中工农士兵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地方“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和政治的斗争”,“有过农民的割据”,这就为建立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小块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与全国革命形势有很大关系。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全国革命形势若不是继续地向前发展,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是不可能的。
        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又一必要条件。如果只有地方赤卫队之类的群众武装,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军,“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又一个“要紧的条件”;如果党的特委和军委没有力量,或政策上出现失误,就会给红军和红色区域带来损失,井冈山斗争中的“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从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群众基础、革命形势、红军存在、党的力量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从而使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下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可信的科学的理论依据。
        在论证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的新概念。这是毛泽东的著作和我们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和使用的新概念、新思想,是毛泽东在开拓湘赣边界割据局面、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中的一个重大创造。  “工农武装割据”这一概念的内涵,我们前面已作分析,概言之,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统一。毛泽东本人非常看重这个新概念、新思想,认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从理论的角度看,可以认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
        (3)扼要地总结了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经验,并指出了湘赣边界武装割据局面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湘赣边界军民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引下,实施“推进战略”,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扩大”。党和红军在边界斗争中,实行了正确的政策,创造了丰富的经验。这就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集中红军相机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等等。正是这些策略的适当,加上边界的有利地势,虽然敌人“以数倍于我”之兵力,几次“进剿”根据地,然而不但未能破坏此割据,而且“此割据对湘赣两省的影响,则有日益扩大之势”。1928年的“八月失败”,正是湖南省委及其代表杜修经等人违背了“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的策略,贸然分兵冒进湘南的结果。毛泽东在总结“八月失败”的教训时强调指出:必须“注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以备白色恐怖到来时有所恃而不恐”;“我们的战略必须是逐渐地推进的”,在军事上“最忌分兵冒进”,在地方工作上“最忌把人力分得四散,而不注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那种把在军事上主张推进战略,在地方工作中主张建立中心区域坚实基础的主张斥之为“保守主义”的错误意见,正是红军“在湘南失败的根本原因”,“这种痛苦的经验,是值得我们时时记着的”;“红军大队若无湘南之行,则八月间红军的扩大是没有疑义的”;  “我们的经验,分兵几乎没有一次不失败”。
        毛泽东在总结了湘赣边割据斗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后,认为“边界的红旗子,业已打了一年”,只要利用正确的策略,前途和希望是很大的。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工农武装割据,在湘鄂赣三省工农暴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是“有很大意义的”。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把湘赣边界割据的胜利同夺取全国政权的宏图联系起来考虑,并精辟地指出:“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可见,毛泽东身在井冈山,放眼全中国,他已经把井冈山的红色区域,视为“全国政权的取得”的重要基地和胜利起点。虽然在边界割据斗争中,由于敌人的“进剿”和封锁,给根据地造成很大的困难,但是,毛泽东认为,  “这种困难,在全国总政权没有取得以前当然是不能免的”,湘赣边界“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在同一篇文章中,曾三次使用“取得全国政权”的字样,这种深邃的思想和科学的预见,充分地说明湘赣边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夺取全国政权胜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充分说明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理论在井冈山时期就已显现雏形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眼光和气度,所以,毛泽东满怀信心地指出: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新突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新创造。这一思想理论的确立,为我党探索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迈出了坚实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