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教育既入脑入心又入骨入魂 且看沂蒙“沉浸式”体验传承红色基因(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近年来,临沂市红色旅游日渐兴起,但由于许多红色展馆、景区展陈设计形式单一,手段雷同,展品多为革命时期的文件和工作、生活等用品,对公众吸引力不足,参与程度有限。
临沂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红色遗址遗迹众多,红色旅游较为发达,拥有沂蒙革命纪念馆、沂蒙红色文化展馆,以及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山小调活态博物馆等系列红色文化场馆。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在新形势下把握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近年来,我市不少红色展馆、景区通过创新技术与服务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充分利用声光电效果,让游客“穿越”回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或直接扮演某个角色,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历史文化,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
青少年体验沉浸式特色项目《淬火成钢》。
● 红色展馆、景区“约会”沉浸式体验
寻找与革命英雄有关的连环画、分析红色邮局珍藏的信封里的历史线索、学习红色知识并答题……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的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推出全省首个以剧本推理、角色扮演为主题的沉浸式红色教育课堂,引得青少年学生竞相参与。
“战斗即将打响,我党地下交通员何三叔究竟把敌人的城防图藏在哪里了呢?请同学们破解密码,找到城防图,帮助我们的部队取得胜利……”听完主持人的规则介绍,由临沂北京路小学学生组成的6支小分队,旋即全情投入到剧本推理中。
看到纸条上“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描述,临沂北京路小学四年级的李瑞涵与5名同学组成的海娃队展开激烈的讨论:“这句诗代表的是哪种花呢?是牡丹!”猜出谜底后,李瑞涵第一时间出发去寻找印章,经过层层解码,海娃队最终拿到城墙情报图。
李瑞涵和同学们正在体验的沉浸式特色项目叫《淬火成钢》,是山东省首个将剧本推理、角色扮演与党史馆结合的创新教育项目。该项目融推理解迷、实践体验、革命故事再现于一体,通过让青少年动脑、动手加强协作,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让红色教育深入青少年心中。
这种沉浸式体验牵手红色革命展馆在临沂并不是首例。在距离华东野战军纪念馆70多公里外的红嫂家乡旅游区——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一处农家院里,游客们坐在长凳上,专心致志地观看沉浸式红色情景剧《识字班》。八路军指战员积极发动根据地农村妇女学习文化知识,身后的一块小黑板上写着:抗战必胜……“乡亲们,你们都来了?哎,三妮,昨天学的几个字你还认识不?”“认识,这个念‘中国’,那个念‘共产党’,另外那个念‘抗战’……”另外,在隔壁的“战地医院”农家小院里,一场通过抢救伤员表现军民鱼水情深的沉浸式演出也正在上演。
红嫂家乡旅游区打造的沉浸式演出小院,推出《识字班》《民兵连》《妇救会》等5个短剧,剧情皆源自发生在本地的真人真事,演员来自周边村民和文艺爱好者。他们有的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有些演员表演的甚至就是发生在他们爷爷、奶奶身上的故事,当地人用当地话演当地事,深情质朴,又接地气,更容易打动观众。
沉浸式体验牵手红嫂家乡旅游区。
● 沉浸式体验 让红色基因传承入脑入心
到红色展馆、景区,人们看到的大多数场景都是图片展示及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物品展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让红色基因传承入脑入心?沉浸式演艺应运而生,让大众在特定的场景扮演某个角色,更生动形象地感悟那段历史。
红嫂家乡旅游区通过沉浸式演艺展现“乳汁救伤员”“火线桥”等红色故事,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内涵。演出时,观众不仅离“舞台”很近,还能在情节推动下与剧中人物一起互动。
“我这是第一次观看沉浸式情景演出,很有现场感,也非常感人。这种演出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是把我们带进了当时的年代,有先辈们用鲜血给我们打下的好基础,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当下,并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多作贡献!”在沂蒙红嫂家乡旅游区看完沉浸式演艺,来自青岛的游客李青萍难掩心中的激动。
再转回位于九曲街道前河湾村的华东野战军纪念馆,这里曾是新四军最后一个军部驻地,是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是解放战争初期华东党政军领导中心所在地,是华东野战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起点。
华东野战军纪念馆的高月,平时是讲解员,还在沉浸式演艺里客串演员,平时讲解的展馆里的那些革命故事,自己和同事们又把它表演出来,加深了对那段历史的认知,反过来又促进了对展馆的讲解。
“在《淬火成钢》剧本推理中,孩子在红色书屋、邮局、工坊里找线索,在陈毅旧居完成拼图,通过动脑、动手等协作完成比赛任务;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亲身感受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体验沂蒙人民的伟大和崇高,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临沂北京路小学老师刘欢说。
临沂建投人才发展集团负责人孙士杰介绍,华东野战军纪念馆与建投人才发展集团创新开展“基地+公司”模式,双方秉承“项目共推、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原则,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创造更多精品课程,不断探索灵活多样的党性培训新方式、研学教育新方法,将沂蒙精神传播得更广、更深、更远。目前,华东野战军纪念馆的讲解已经摒弃了单一的讲解形式,讲解员会根据讲解的内容搭配来一段快板教学,或者来一段红歌教唱,让来参观的观众耳目一新。
在《淬火成钢》剧本推理中,孩子们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亲身感受沂蒙精神。
沉浸式体验同样面临系列瓶颈
红色展馆、景区的沉浸式体验方兴未艾,不过,二者的融合如今还处在起步阶段,体验模式项目较为单一、剧本创作经费紧张等问题日渐凸显,沉浸式体验的持续性发展面临一系列瓶颈。
首先,缺少鼓励机制创新。河东区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史运涛认为,沉浸式演艺对于场景布置、声光电效果,舞台技术、服装道具等要求很高,游客在经历了一场场的声光电的效果之后,要求更加宏大的构景、更加炫酷的声光电、更精致的服装道具……也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部分红色展馆、景区围绕沉浸式演艺进行的探索和创新,缺少一定范围内政策和资金支持,也缺少国有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难以通过市场化运作来探索沉浸式体验与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结合,在更大平台、更高层面上宣传推介沂蒙革命老区新面貌、新形象、新成绩。
其次,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沉浸式演艺亟需相关的剧本创作人才,以及熟悉本地红色文化的“乡土”人才。目前还缺乏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节目策划,用原始素材探索新颖的文化表达方式,尤其是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在校园或社会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
另外,对相应的文献史料、口述资料等的搜集整理、系统挖掘还不够深入,在课程攻关、挖掘可传承的精神内涵、从不同侧面推出研究成果方面还有所欠缺。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沉浸式演艺走向成熟仍需时日。一方面,虽然各地冠以“沉浸式演艺”之名的项目不少,但口碑票房都叫好的精品不多,并且引进的多、原创的少;另一方面,不少沉浸式演艺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舞台效果炫酷的多、内容动人的少。
沉浸式演出深情质朴,又接地气,更容易打动观众。
让沉浸式体验“叫好又叫座”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的文化与旅游机构纷纷引进或开发沉浸式项目,沉浸式演艺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2022年初,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马蜂窝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发布了《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数据显示,超过40%的年轻游客对红色旅游的兴趣点在于“沉浸式体验”,从深度讲解到科技体验,能帮助他们了解更多历史知识。
为了讲好沂蒙故事,我市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红色旅游资源,广泛开展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开设教育课程、增设体验项目,切实把红色基因融入旅游、教育中,使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
在红嫂家乡旅游区,针对研学团队开展“六个一”实践教育,即:“吃一顿支前餐,唱一首红色歌曲,听一场红色报告,看一场红色电影,演一次红色实景剧,写一段心灵感悟”等灵活多样的实践教育;在朱家林创意小镇推出了党性教育、历史纪念、红色影视、研学体验等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教育的渗透性和感染力。
河东区组建了“河小萌”红领巾志愿宣讲团,积极打造“行走的红课堂”。44名小讲解员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节假日,到华东野战军纪念馆进行志愿宣讲活动,为大家讲述《鲁南战役》《前河湾整军》《孟良崮战役》和《沂蒙人民拥军支前》四个故事,培养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引导他们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发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我市文旅部门也加大创作生产力度,积极策划创作《初心》等小型舞台艺术作品,精心打磨提升现代柳琴戏《福大妮和山杠子》,推进群众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围绕弘扬沂蒙精神主题,开展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临沂版)、首部沂蒙精神题材儿童剧《沂蒙妈妈》和组合式剧目《沂蒙情深》等优秀剧目展示展演活动。由临沂建投人才发展集团与河东区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联袂打造的沂蒙精神故事展演《大爱沂蒙》也成功首演。
河东区党性教育基地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史运涛认为,未来沉浸式演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行进式演艺是未来的方向,从游客走进红色场馆、景区开始,就应该通过服装、声光电、虚拟的故事情节等多种方式,让游客全时空沉浸其中。讲解员讲解一个革命故事后,可以与参观者一同穿越回那个革命战争年代,以“演员”的身份与他们进行对话,从时空的转换中接受精神的洗礼。
把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力量,留在每位观众的记忆里,以最直接的感官联系,带人们回到一个时代、走进一个故事,感悟永恒的价值、动人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