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盐 动力之源
张子清生于湖南省桃江县,在南征北战和烽火硝烟的考验中,成长为一名当时最年轻、文武兼备的红军师长。
1928年4月,在湖南酃县接龙桥战斗中,张子清为掩护朱德、陈毅部队转移,左脚负伤。子弹钻进了骨头里,没有设备、没有药品,伤口不断流出黑色的脓血,军医只能用菜刀挖、用竹镊子夹,他忍着巨痛,经历3次大手术,才将子弹取出。毛泽东为张子清刮骨疗伤的精神所折服,称他为红军中的关云长。
负伤后,组织多次安排张子清去外地养伤,但他坚持不愿离开井冈山,一再拒绝:“留下养伤,坚持战斗,最多成残废。残废了算什么,一样能干革命!”可是,由于流血过多,又没有消炎药,伤口深度溃烂,医生只能一次又一次将腐肉剔除。战友们心疼他,每天从伙食中省下一点盐,集成一小包,给张子清清洗伤口,但他还是不舍得用。不久,一场激烈的战斗后,医院里的伤员骤然增加,而用于消炎的食盐严重缺乏,很多伤员因伤口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恶化。从昏迷中苏醒的张子清得知这个情况,立即摸出枕头下的那一小包食盐,交给护士班长说:“重伤员的伤口一定要洗一洗!”护士班长捧着这一小包救命盐,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不久,战士们重返前线,而他却因反复感染,不得不截去了一条腿。
1929年1月,主力部队南下,井冈山失守。张子清在小井村金狮面的石洞里一把黄豆一把雪,坚持了四天四夜。之后,极度虚弱的张子清被转移到永新县三湾村附近的蕉林寺养伤,他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对来看望他的同志说:“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再也不能与同志们一起战斗了。”并把自己身上的勃朗宁手枪送给战友,郑重地说:“好好保存,用它去武装人民、消灭敌人。”
1930年5月,年仅29岁的张子清,在与伤痛抗争了两年后,耗尽了最后一点心力,永远闭上了那双寻找光明的眼睛。
这个故事,过去了80多年,但“青山埋忠骨,浩气贯长虹”,张子清的高贵品质就如一棵傲霜斗雪的青松,屹立在永新城郊的东华岭上,也屹立在千千万万人民的心中。
一年前,习总书记视察井冈山时,要求吉安在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上走在前列,在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上走在前列。“走前列”,最光荣。但如何走?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党员干部深思的时代命题。
走前列,就要不忘来时的路。我们要从那段苦难辉煌的历史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光辉。每每想到张子清,我就仿佛看见那把菜刀下流脓的踝骨,和那颗深嵌骨头中的子弹;仿佛看见那一小包像钻石一样珍贵的盐粒,放射出无产阶级战士人性的璀璨光芒。
走前列,就要温暖百姓的心。近年来,我市以空前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市领导率先垂范、攻营拔寨,近3万名党员干部深入农村、倾情帮扶,社会各界力量总动员,积极投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中。
走前列,就要永远跟党走。530万井冈儿女,围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务实担当、奋力拼搏,市第四次党代会绘就的美好蓝图,正是张子清等无数革命先辈们苦苦求索的美好愿景,只要坚定不移跟党走,一切愿景,一定会变成美好的现实。
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我们是井冈火炬的接力者,让张子清的“精神之盐”融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中,激发出磅礴的力量,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为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书写锦绣庐陵全面小康、绿色崛起的壮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