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军前委秘书贺子珍
贺子珍,井冈山一位传奇的女红军,也是一段红色之恋的主角。她是永新一枝花,是毛泽东的患难伴侣,更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1984年4月19日,这位最早上井冈山的女共产党员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走完了她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
她的一生中有慷慨激昂、英勇悲壮的战斗岁月,有历经磨难和屡遭不幸的艰难时光,更多的是孤寂落寞、沉默坚忍的悲苦生活。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她一是她,伴随毛泽东一起度过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艰难的阶段;也是她,在革命胜利之后,为了大局默默忍受个人的悲苦,过着孤寂的生活。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镌刻着她未朽的名字:贺子珍!
贺子珍出生于江西永新一个较为殷实的家庭,开明的父母很早就送她去永新福音堂女子学校学习。她原本可以上完学,凭着自己知识女性的身份,嫁个有钱人家,享受安逸的曰子,事实上她的很多同学都是这样做的,但她却为了实践自己的革命理想,毅然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早在大革命时期,贺子珍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过永新县党部妇女部长、县委妇委书记等职。
1927年7月,她参加了永新暴动,随后同永新的党员和宁冈农民自卫军上了井冈山。 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宁冈茅坪,在袁文才的接风宴上,毛泽东惊讶地发现井冈山的“头面人物”中竟然还有一个年轻女子。 1928年5月,毛泽东到永新西乡的塘边一带,开展土地革命的试点工作,永新县委派出贺子珍等人协助他调查。他们在塘边相处40天,相互之间产生了爱情,两人在茅坪象山庵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贺子珍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和生活秘书,并为前委和特委管理机要文件。秘书工作看似平凡琐碎,但却比较重要,当时部队处于初创阶段,后勤工作没有步人正轨,机要文件没有专人管理,非常混乱,不利于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毛泽东住在茅坪时,每天要阅办大量的文件材料。这些文件的誊写、收发、保管等事宜都离不开秘书的协助,而且秘书还要有守口如瓶、心细如发的素质,否则泄漏、丢失文件会给革命带来巨大损失。但不是革命队伍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这份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出现了一些闲言碎语,把贺子珍当成赋闲的人,贺子珍自己也有过痛苦。从早期在永新的革命活动到井冈山革命斗争初期的战斗表现,完全可以看出贺子珍是一个有胆有识、组织能力强的奇女子,嫁给毛泽东后,叱咤风云的女指挥员一下子变成足不出户的专职秘书,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她后来回忆说:“看到有的女同志都独立工作,干得很有成绩,或者在学习上有很大进步时,我既羡慕又懊丧,多年来我是多么向往这种独立的,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战斗生活啊。”然而,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她还是安下心来,改变了自己的志趣,把全部心血和热情投入了默默无闻的秘书工作。她担任秘书工作后,就把搜集报纸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能够找到尽可能多的报纸,她费尽心思,不仅叮嘱前方打仗的战士多缴获些书报,而且设法与白区的小商贩联系上,请他们躲过敌人的耳目,带些报纸上山,特别是《申报》、《大公报》‘这些相对客观、参考价值大的报纸。然后由她对这些报纸进行分类、整理、收藏,以便毛泽东从中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势。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出击赣南。在行军途中,贺子珍和前委、毛泽东走在一起,既要做好前委秘书工作,又要照顾毛泽东的饮食起居。这时,她已经怀孕,在风雪泥泞中行军,非常艰难,但她仍然坚持到底。在转战赣闽西的战斗生活中,贺子珍经常拖着沉重的身子,伴随毛泽东走街串巷,深人群众,调查研究。白天记录本上记得满满的,晚上又赶紧誊抄、整理,再呈送毛泽东审阅。 1931年9月,贺子珍随同毛泽东到了瑞金,住进叶坪村。
在中央苏区的峥嵘岁月里,贺子珍更忙了。在全苏“一大”上,毛泽东当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又是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总前委书记,工作很忙。贺子珍除了担任毛泽东的随身机要秘书外,还兼任了中央政府的机要科长。在中央政府的办公室里,电报、文件、报纸及各种信函雪片般飞来,每天一大沓。这些材料,很多都要贺子珍先过目,然后呈报毛泽东处理,真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在中央苏区轰轰烈烈的扩红突击运动中,贺子珍还要到瑞金附近的村庄做扩红宣传工作,动员苏区妇女送儿送郎当红军。
除了工作上的倾力辅助,贺子珍在生活上也给予毛泽东无微不至的照顾,即便是逆境,也一样不离不弃。红四军七大后,前委书记毛泽东落选离职,在闽西山区一带养病,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曾有一度因疟疾发作险些丧命,就连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都给他发了讣告,幸而有贺子珍始终陪伴在他身边,和他一起走过了人生的低潮期。后来,毛泽东又受到“左”倾路线的打击,政治上遭到孤立,贺子珍亦受到牵连,无法继续管理机要文件,只能做做收发,可她依然毫无怨言,给了毛泽东可能做到的、全部的支持。可以说,贺子珍对毛泽东的爱是全心全意的,但这种爱不是依赖,她的心里装的不只是一个毛泽东,还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大业。贺子珍对革命事业一直抱有强烈的责任心,为了跟上革命形势发展,她一有机会就想去学习文化、政治知识。苏区战局相对稳定时,她曾在上杭师范学校进修了一年左右,又在随营的训练班学习了一段时期;到了延安,她生下娇娇后不久就去抗大学习,后来她去苏联治病留学,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希望以后能够担负起更多的工作。
从井冈山到延安的十年,贺子珍承受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楚。这十年间,她怀孕、生育了六次,本身孕妇负担就很沉重,还要风餐露宿、行军打仗,就更不容易,她不得不多次把孩子送给当地老乡收养,尝尽骨肉离别之苦。长征时,她为了保护伤员,头部和背部被弹片炸伤十几处,生命垂危,为了不拖累战友,她要求结束自己的生命,虽然后来死里逃生,但还是有些弹片留在她体内,直到去世也未能取出。她的牺牲太多,可她从未凭借这些牺牲为自己换取什么政治资本,也不因为自己是毛泽东的妻子有任何特殊化思想,甚至有时候,为了顾全大局,她还必须忍辱负重。她的弟弟贺敏仁在长征时被人控告从喇嘛庙拿了一千多个银元,在没有做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就被仓促枪决,实际上,他只拿了百十个铜板,也就值一两块钱。有人认为这事存在有意陷害,但贺子珍没有干预这件事情的处理,更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采取任何报复行动,她平静地说: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平时,当然可以争个是非曲直,但当时是战争,是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即使是有人有意的陷害,我也要用红军的纪律约束自己,也要用红军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的亲人。
1937年冬,贺子珍不顾毛泽东的挽留,离开延安,远赴苏联。当时,在延安的老同志无人不知,无人不议。然而,几十年后却很少有人谈起。直到1998年,孔东梅才在曾志的回忆录中看到一段异常珍贵的资料。曾志这样写道:我老惦记着贺子珍,可又不敢贸然提她,没想到有一天,毛泽东竟主动地说起了她。毛泽东感叹道:“我同贺子珍还是有感情的,毕竟是十年夫妻嘛!”“那为什么要离开呢?”“不是我要离开她,而是她要离开我。她脾气不好,疑心大,常为一些小事吵架。”“有次一位外国女记者采访我,美国女人开放无拘无束,我也爱开玩笑,我们又说又笑,这就激怒了贺子珍,她不仅骂了人家,两人还动手打了起来。我批评她,我们两人吵得很厉害,一气之下贺子珍说要去西安,然后到苏联治病。我希望她能回来,写了封信,派警卫员送到西安并接她回来。但贺子珍不回,却捎回一方白手绢,上面写了诀别信,不久她就去了苏联。这封诀别信,至今仍旧保留在我的铁箱子里。”
孔东梅认为:“外婆到了延安后,发现自己的文化水平跟不上,当时延安有很多进步女性,这让她有很深的思想包袱。外婆曾经讲:‘我也是17岁就参加革命的,思想上还是很进步的,老毛和我吵架也行,但是后来连吵都不吵,隔阂越来越大。”’
贺子珍是怀着身孕上路的,到达莫斯科时,已是1938年10月。不久,贺子珍就生下了她与毛泽东的儿子,取名廖瓦。不幸的是,小廖瓦6个月大时,因传染上流感而病死。
在苏联,张闻天的夫人刘英曾劝过贺子珍。她回忆道:“贺子珍伤心至极,天天到(廖瓦)坟上哭。毛主席又很少写信给她。收到过一封信,只有三言两语,她精神上非常苦恼。但她又很傲,不肯主动写信给毛主席。我从苏联回国的时候,说我可以帮她带信给毛主席,她说不带。”
1939年9月,刚满30岁的贺子珍突然收到了毛泽东委托周恩来转交的一封信,信中委婉地表示了要终止婚姻关系。孔东梅说:“外婆刚失去一个儿子,又收到这封信,这种刺激可想而知。”
此时,毛泽东和杨开慧所生的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也在苏联东方大学八部学习。贺子珍悉心照顾他们的生活,每月从70卢布的生活津贴中挤出钱来为他们买东西。但早期她从没点破自己的身份。岸英和岸青一直以为,这位好心的阿姨是因为喜欢孩子才这么照顾自己的。他们叫她“贺妈妈”。 1941年底,毛泽东把女儿李敏送到苏联。李敏的到来,给贺子珍带来了短暂的快乐。在异国他乡,她与三个孩子相依为命,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家。
孔东梅曾经读过外婆晚年写给外公的一封信,“那封信很长,看后让人心酸。外婆说,在苏联的日子比长征还苦。为了养活我妈妈、岸英舅舅、岸青舅舅,她要彻夜织毛袜子,洗衣服,周末还要去伐木。家里有时还没有吃的,没有劈柴,冬天屋子里都结了冰……”
苏德战争爆发后,贺子珍的苦闷情绪更加难以控制。“外婆也作出过一些过激的行为,包括打骂她唯一的女儿。但妈妈说,不是那种真的狠打,就因为一些小事情,比如回家晚了挨打。妈妈挨打就会哭喊,别人以为外婆精神出了问题,便将她送往精神病院。”贺子珍为什么会被关进精神病院?这是个难解之谜。王行娟说,每次提起这段往事,贺子珍就泪流满面,痛苦地表示:“我不愿意回忆这些。”直到1941年8月,在王稼祥夫妇的帮助下,贺子珍带着李敏、岸青回到中国东北(岸英已于1946年回国)。
建国后,李敏和岸青回到毛泽东身边生活。孔东梅说:“根据妈妈回忆,那时候外婆曾经考虑过要开始新生活,她曾向一位老战友讲,她有两个心愿:第一,不要因为她曾经做过‘第一夫人’,就把她‘禁’起来;第二,她希望见一见外公,说句话,握个手就行。”
这个心愿,直到12年后才实现。1959年第一次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贺子珍秘密会面。 2004年,孔东梅重上庐山,从参与安排那次会面的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那里,孔东梅了解到当时会面的经过一
1959年7月9日,贺子珍被领到“美庐”别墅的一间屋子里,抬头一看,不觉一惊,里面坐着的是毛泽东。毛泽东见她来了,站起身,微笑着同她打招呼,请她坐下,然后倒了两杯茶,一杯放在贺子珍面前,一杯放在自己的面前。贺子珍没想到能见到毛泽东,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哭。毛泽东温和地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贺子珍更加哭得不行。毛泽东问起在苏联的情况,轻轻叹气:“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贺子珍哽咽道:“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毛泽东谈起他这些年的情况,他辞去国家主席职务的事。他们谁都没有提到江青。贺子珍只是提醒毛泽东:“当心有人害你,当心王明这样的人害你。”毛泽东点头说:“我会注意的,你放心。”
当晚,贺子珍彻夜难眠。“外婆兴致勃勃地向睡在她身边的水静,讲述他和外公从相识起的点点滴滴,直至天明。”
这是毛泽东与贺子珍分别22年后,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平时,则是李敏作为贺子珍和毛泽东之间的桥梁,往来于上海和北京之间,传递消息和札物。“我曾经见过,妈妈受外公之托,给外婆带来一方男用真丝旧手绢。看来,外公一直没有忘记外婆离开延安时捎回的白手绢。外婆去世后,妈妈在她留下的三个箱子中,还看到了那条保存完好的手绢。”
1950年,贺子珍接受组织的安排,离开东北,定居上海。起初住在泰安路,后来搬到徐汇区湖南路262号,期间,彭德怀和陈毅经常去看她。
贺子珍晚年,身体一直不好。 1954年9月,收听完毛泽东在一届人大闭幕式上的讲话录音后,贺子珍突然发病,被送到上海华东医院。“小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犯病。现在才明白,外婆是因为思念外公心切。外公一发表讲话,外婆就会晕过去。外公听到这些消息后,也多次流泪。听说外婆生病,他就写信给妈妈,说‘我知道这都是因为我’。”
1976年9月,毛泽东弥留之际,李敏赶到父亲身边。这时毛泽东已不能讲话,他向李敏作了一个手势。李敏揣摩了很长时间,猜想可能是桂圆的意思,桂圓是贺子珍的小名。毛泽东逝世时,贺子珍未能去北京。
“文革”结束后,贺子珍的命运才有了改变。 19’79年9月,中央接贺子珍到北京。9月8日,贺子珍来到毛主席纪念堂。“我们事先一再嘱咐外婆,不要太激动,不要太伤心。她看上去还是挺平静的。有一张照片,抓拍到外婆在纪念堂门外的回眸,我看后非常震撼。它恰到好处地捕捉到外婆当时的内心状态。外婆没有号啕大哭,也没有非常激烈的状态。她和外公是那种人生永远不能有交点的结局。所有的情感,在那一刻都进发出来。”贺子珍在献给毛泽东的花圈上,落款写着——“战友贺子珍”。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孔东梅说,外婆贺子珍是一位最好的历史见证者,但是她最终选择了在沉默中走完人生。
贺子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女战士,自始至终追求独立的人格,没有把心思花在儿女情长上,而是时刻考虑如何能为革命多做贡献。其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成千上万像贺子珍一样的革命女性,甘于平凡,默默,乃至牺牲生命。也许,女性上前线打仗不及男性,但是她们能发挥更多独特的作用,完成男性不能完成、无法代替的工作,比如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她们是后方工作的主力军,为战士们吃饭穿衣、治病疗伤提供坚强保障;她们是革命事业的加油站,唱歌、跳舞、举办各种文娱节目,为战士们呐喊助威;她们是思想工作的先锋队,以女性特有的耐心、感染力,深人群众,开展生动的宣传教育,调查真实的社会情况。虽然这些值得尊敬的革命女性,只有少数人留下了姓名,更多的则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所知,但是,她们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无限的尊敬。
她的一生中有慷慨激昂、英勇悲壮的战斗岁月,有历经磨难和屡遭不幸的艰难时光,更多的是孤寂落寞、沉默坚忍的悲苦生活。但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她一是她,伴随毛泽东一起度过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艰难的阶段;也是她,在革命胜利之后,为了大局默默忍受个人的悲苦,过着孤寂的生活。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镌刻着她未朽的名字:贺子珍!
贺子珍出生于江西永新一个较为殷实的家庭,开明的父母很早就送她去永新福音堂女子学校学习。她原本可以上完学,凭着自己知识女性的身份,嫁个有钱人家,享受安逸的曰子,事实上她的很多同学都是这样做的,但她却为了实践自己的革命理想,毅然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早在大革命时期,贺子珍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过永新县党部妇女部长、县委妇委书记等职。
1927年7月,她参加了永新暴动,随后同永新的党员和宁冈农民自卫军上了井冈山。 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宁冈茅坪,在袁文才的接风宴上,毛泽东惊讶地发现井冈山的“头面人物”中竟然还有一个年轻女子。 1928年5月,毛泽东到永新西乡的塘边一带,开展土地革命的试点工作,永新县委派出贺子珍等人协助他调查。他们在塘边相处40天,相互之间产生了爱情,两人在茅坪象山庵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婚后,贺子珍担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和生活秘书,并为前委和特委管理机要文件。秘书工作看似平凡琐碎,但却比较重要,当时部队处于初创阶段,后勤工作没有步人正轨,机要文件没有专人管理,非常混乱,不利于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毛泽东住在茅坪时,每天要阅办大量的文件材料。这些文件的誊写、收发、保管等事宜都离不开秘书的协助,而且秘书还要有守口如瓶、心细如发的素质,否则泄漏、丢失文件会给革命带来巨大损失。但不是革命队伍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这份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出现了一些闲言碎语,把贺子珍当成赋闲的人,贺子珍自己也有过痛苦。从早期在永新的革命活动到井冈山革命斗争初期的战斗表现,完全可以看出贺子珍是一个有胆有识、组织能力强的奇女子,嫁给毛泽东后,叱咤风云的女指挥员一下子变成足不出户的专职秘书,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她后来回忆说:“看到有的女同志都独立工作,干得很有成绩,或者在学习上有很大进步时,我既羡慕又懊丧,多年来我是多么向往这种独立的,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战斗生活啊。”然而,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她还是安下心来,改变了自己的志趣,把全部心血和热情投入了默默无闻的秘书工作。她担任秘书工作后,就把搜集报纸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能够找到尽可能多的报纸,她费尽心思,不仅叮嘱前方打仗的战士多缴获些书报,而且设法与白区的小商贩联系上,请他们躲过敌人的耳目,带些报纸上山,特别是《申报》、《大公报》‘这些相对客观、参考价值大的报纸。然后由她对这些报纸进行分类、整理、收藏,以便毛泽东从中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势。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出击赣南。在行军途中,贺子珍和前委、毛泽东走在一起,既要做好前委秘书工作,又要照顾毛泽东的饮食起居。这时,她已经怀孕,在风雪泥泞中行军,非常艰难,但她仍然坚持到底。在转战赣闽西的战斗生活中,贺子珍经常拖着沉重的身子,伴随毛泽东走街串巷,深人群众,调查研究。白天记录本上记得满满的,晚上又赶紧誊抄、整理,再呈送毛泽东审阅。 1931年9月,贺子珍随同毛泽东到了瑞金,住进叶坪村。
在中央苏区的峥嵘岁月里,贺子珍更忙了。在全苏“一大”上,毛泽东当选为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又是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总前委书记,工作很忙。贺子珍除了担任毛泽东的随身机要秘书外,还兼任了中央政府的机要科长。在中央政府的办公室里,电报、文件、报纸及各种信函雪片般飞来,每天一大沓。这些材料,很多都要贺子珍先过目,然后呈报毛泽东处理,真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在中央苏区轰轰烈烈的扩红突击运动中,贺子珍还要到瑞金附近的村庄做扩红宣传工作,动员苏区妇女送儿送郎当红军。
除了工作上的倾力辅助,贺子珍在生活上也给予毛泽东无微不至的照顾,即便是逆境,也一样不离不弃。红四军七大后,前委书记毛泽东落选离职,在闽西山区一带养病,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曾有一度因疟疾发作险些丧命,就连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都给他发了讣告,幸而有贺子珍始终陪伴在他身边,和他一起走过了人生的低潮期。后来,毛泽东又受到“左”倾路线的打击,政治上遭到孤立,贺子珍亦受到牵连,无法继续管理机要文件,只能做做收发,可她依然毫无怨言,给了毛泽东可能做到的、全部的支持。可以说,贺子珍对毛泽东的爱是全心全意的,但这种爱不是依赖,她的心里装的不只是一个毛泽东,还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大业。贺子珍对革命事业一直抱有强烈的责任心,为了跟上革命形势发展,她一有机会就想去学习文化、政治知识。苏区战局相对稳定时,她曾在上杭师范学校进修了一年左右,又在随营的训练班学习了一段时期;到了延安,她生下娇娇后不久就去抗大学习,后来她去苏联治病留学,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希望以后能够担负起更多的工作。
从井冈山到延安的十年,贺子珍承受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楚。这十年间,她怀孕、生育了六次,本身孕妇负担就很沉重,还要风餐露宿、行军打仗,就更不容易,她不得不多次把孩子送给当地老乡收养,尝尽骨肉离别之苦。长征时,她为了保护伤员,头部和背部被弹片炸伤十几处,生命垂危,为了不拖累战友,她要求结束自己的生命,虽然后来死里逃生,但还是有些弹片留在她体内,直到去世也未能取出。她的牺牲太多,可她从未凭借这些牺牲为自己换取什么政治资本,也不因为自己是毛泽东的妻子有任何特殊化思想,甚至有时候,为了顾全大局,她还必须忍辱负重。她的弟弟贺敏仁在长征时被人控告从喇嘛庙拿了一千多个银元,在没有做任何调查的情况下,就被仓促枪决,实际上,他只拿了百十个铜板,也就值一两块钱。有人认为这事存在有意陷害,但贺子珍没有干预这件事情的处理,更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采取任何报复行动,她平静地说: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平时,当然可以争个是非曲直,但当时是战争,是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即使是有人有意的陷害,我也要用红军的纪律约束自己,也要用红军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的亲人。
1937年冬,贺子珍不顾毛泽东的挽留,离开延安,远赴苏联。当时,在延安的老同志无人不知,无人不议。然而,几十年后却很少有人谈起。直到1998年,孔东梅才在曾志的回忆录中看到一段异常珍贵的资料。曾志这样写道:我老惦记着贺子珍,可又不敢贸然提她,没想到有一天,毛泽东竟主动地说起了她。毛泽东感叹道:“我同贺子珍还是有感情的,毕竟是十年夫妻嘛!”“那为什么要离开呢?”“不是我要离开她,而是她要离开我。她脾气不好,疑心大,常为一些小事吵架。”“有次一位外国女记者采访我,美国女人开放无拘无束,我也爱开玩笑,我们又说又笑,这就激怒了贺子珍,她不仅骂了人家,两人还动手打了起来。我批评她,我们两人吵得很厉害,一气之下贺子珍说要去西安,然后到苏联治病。我希望她能回来,写了封信,派警卫员送到西安并接她回来。但贺子珍不回,却捎回一方白手绢,上面写了诀别信,不久她就去了苏联。这封诀别信,至今仍旧保留在我的铁箱子里。”
孔东梅认为:“外婆到了延安后,发现自己的文化水平跟不上,当时延安有很多进步女性,这让她有很深的思想包袱。外婆曾经讲:‘我也是17岁就参加革命的,思想上还是很进步的,老毛和我吵架也行,但是后来连吵都不吵,隔阂越来越大。”’
贺子珍是怀着身孕上路的,到达莫斯科时,已是1938年10月。不久,贺子珍就生下了她与毛泽东的儿子,取名廖瓦。不幸的是,小廖瓦6个月大时,因传染上流感而病死。
在苏联,张闻天的夫人刘英曾劝过贺子珍。她回忆道:“贺子珍伤心至极,天天到(廖瓦)坟上哭。毛主席又很少写信给她。收到过一封信,只有三言两语,她精神上非常苦恼。但她又很傲,不肯主动写信给毛主席。我从苏联回国的时候,说我可以帮她带信给毛主席,她说不带。”
1939年9月,刚满30岁的贺子珍突然收到了毛泽东委托周恩来转交的一封信,信中委婉地表示了要终止婚姻关系。孔东梅说:“外婆刚失去一个儿子,又收到这封信,这种刺激可想而知。”
此时,毛泽东和杨开慧所生的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也在苏联东方大学八部学习。贺子珍悉心照顾他们的生活,每月从70卢布的生活津贴中挤出钱来为他们买东西。但早期她从没点破自己的身份。岸英和岸青一直以为,这位好心的阿姨是因为喜欢孩子才这么照顾自己的。他们叫她“贺妈妈”。 1941年底,毛泽东把女儿李敏送到苏联。李敏的到来,给贺子珍带来了短暂的快乐。在异国他乡,她与三个孩子相依为命,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家。
孔东梅曾经读过外婆晚年写给外公的一封信,“那封信很长,看后让人心酸。外婆说,在苏联的日子比长征还苦。为了养活我妈妈、岸英舅舅、岸青舅舅,她要彻夜织毛袜子,洗衣服,周末还要去伐木。家里有时还没有吃的,没有劈柴,冬天屋子里都结了冰……”
苏德战争爆发后,贺子珍的苦闷情绪更加难以控制。“外婆也作出过一些过激的行为,包括打骂她唯一的女儿。但妈妈说,不是那种真的狠打,就因为一些小事情,比如回家晚了挨打。妈妈挨打就会哭喊,别人以为外婆精神出了问题,便将她送往精神病院。”贺子珍为什么会被关进精神病院?这是个难解之谜。王行娟说,每次提起这段往事,贺子珍就泪流满面,痛苦地表示:“我不愿意回忆这些。”直到1941年8月,在王稼祥夫妇的帮助下,贺子珍带着李敏、岸青回到中国东北(岸英已于1946年回国)。
建国后,李敏和岸青回到毛泽东身边生活。孔东梅说:“根据妈妈回忆,那时候外婆曾经考虑过要开始新生活,她曾向一位老战友讲,她有两个心愿:第一,不要因为她曾经做过‘第一夫人’,就把她‘禁’起来;第二,她希望见一见外公,说句话,握个手就行。”
这个心愿,直到12年后才实现。1959年第一次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贺子珍秘密会面。 2004年,孔东梅重上庐山,从参与安排那次会面的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那里,孔东梅了解到当时会面的经过一
1959年7月9日,贺子珍被领到“美庐”别墅的一间屋子里,抬头一看,不觉一惊,里面坐着的是毛泽东。毛泽东见她来了,站起身,微笑着同她打招呼,请她坐下,然后倒了两杯茶,一杯放在贺子珍面前,一杯放在自己的面前。贺子珍没想到能见到毛泽东,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哭。毛泽东温和地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贺子珍更加哭得不行。毛泽东问起在苏联的情况,轻轻叹气:“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贺子珍哽咽道:“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毛泽东谈起他这些年的情况,他辞去国家主席职务的事。他们谁都没有提到江青。贺子珍只是提醒毛泽东:“当心有人害你,当心王明这样的人害你。”毛泽东点头说:“我会注意的,你放心。”
当晚,贺子珍彻夜难眠。“外婆兴致勃勃地向睡在她身边的水静,讲述他和外公从相识起的点点滴滴,直至天明。”
这是毛泽东与贺子珍分别22年后,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平时,则是李敏作为贺子珍和毛泽东之间的桥梁,往来于上海和北京之间,传递消息和札物。“我曾经见过,妈妈受外公之托,给外婆带来一方男用真丝旧手绢。看来,外公一直没有忘记外婆离开延安时捎回的白手绢。外婆去世后,妈妈在她留下的三个箱子中,还看到了那条保存完好的手绢。”
1950年,贺子珍接受组织的安排,离开东北,定居上海。起初住在泰安路,后来搬到徐汇区湖南路262号,期间,彭德怀和陈毅经常去看她。
贺子珍晚年,身体一直不好。 1954年9月,收听完毛泽东在一届人大闭幕式上的讲话录音后,贺子珍突然发病,被送到上海华东医院。“小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犯病。现在才明白,外婆是因为思念外公心切。外公一发表讲话,外婆就会晕过去。外公听到这些消息后,也多次流泪。听说外婆生病,他就写信给妈妈,说‘我知道这都是因为我’。”
1976年9月,毛泽东弥留之际,李敏赶到父亲身边。这时毛泽东已不能讲话,他向李敏作了一个手势。李敏揣摩了很长时间,猜想可能是桂圆的意思,桂圓是贺子珍的小名。毛泽东逝世时,贺子珍未能去北京。
“文革”结束后,贺子珍的命运才有了改变。 19’79年9月,中央接贺子珍到北京。9月8日,贺子珍来到毛主席纪念堂。“我们事先一再嘱咐外婆,不要太激动,不要太伤心。她看上去还是挺平静的。有一张照片,抓拍到外婆在纪念堂门外的回眸,我看后非常震撼。它恰到好处地捕捉到外婆当时的内心状态。外婆没有号啕大哭,也没有非常激烈的状态。她和外公是那种人生永远不能有交点的结局。所有的情感,在那一刻都进发出来。”贺子珍在献给毛泽东的花圈上,落款写着——“战友贺子珍”。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孔东梅说,外婆贺子珍是一位最好的历史见证者,但是她最终选择了在沉默中走完人生。
贺子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女战士,自始至终追求独立的人格,没有把心思花在儿女情长上,而是时刻考虑如何能为革命多做贡献。其实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成千上万像贺子珍一样的革命女性,甘于平凡,默默,乃至牺牲生命。也许,女性上前线打仗不及男性,但是她们能发挥更多独特的作用,完成男性不能完成、无法代替的工作,比如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她们是后方工作的主力军,为战士们吃饭穿衣、治病疗伤提供坚强保障;她们是革命事业的加油站,唱歌、跳舞、举办各种文娱节目,为战士们呐喊助威;她们是思想工作的先锋队,以女性特有的耐心、感染力,深人群众,开展生动的宣传教育,调查真实的社会情况。虽然这些值得尊敬的革命女性,只有少数人留下了姓名,更多的则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所知,但是,她们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无限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