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为民当“长工”的何长工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雕塑园,在王佐、袁文才与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之间有一尊铜像,‘身披戎装,手拿斗笠,正风尘仆仆地赶路,目光坚定地远眺前方。井冈山的人民都知道党代表又有新任务,要启程了。这位深受井冈山人民爱戴的党代表就是何长工。
他原名何坤,1900年12月出生在湖南省华容县大乘乡大山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家祖辈务农,在战火四起的年代更是家境艰难,辛苦持家的大哥告诉幼小的何坤,在这年代里, 自己没有别的本事,只会挨打、受饿、坐牢房。他从小懂事好学,家人也省吃俭用供他上学。 1916年,在每县只取两名新生的严格录取中,他考入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现湖南大学)机械系学习。国家四分五裂,人民备受凌侮的现状使他逐渐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并以此激励自己刻苦攻读。
1918年夏天,何长工刚从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就在同乡的联系下去北京问询有关赴法勤工俭学之事。第一次走出家乡出远门,到北京,让他充满欣喜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可是在北京街头的一幕却让他很心酸:给外国人赶马车的,都穿的是前清时一品官的礼服,而外国人穿着笔挺的西装坐在车内。街头百姓说,这是外国人嘲讽中国人做官的无能。
经过努力,他顺利进入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习法语。他和进步的青年学生们一样刻苦地学习,希望能早日学到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实现实业救国梦,寻求到救国救民的真理。
五四运动前夜的北京,是各种新旧思想汇集和斗争之地。何长工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气氛。不久,五四运动爆发,何长工也卷进了火热斗争的浪潮,他与学生们一起火烧曹汝霖公馆,带着国货日用品下乡宣传,抵制日货。在与反动派的斗争中,何长工的思想得到了新的启迪。由于工人阶级的参加,五四运动的声势与力量大为改观。他开始不断思考一个新问题,而这也是历史为中国提出的新课题,谁是革命主要力量,革命依靠谁。
五四运动后不久,长辛店工人在总结前期工人运动的基础上,有了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当时工人运动的据点之一。毛泽东曾到长辛店指导工人运动,何长工也积极投身到工人运动中。
5月1 1日,何长工与一批有志青年在上海港登上轮船远赴法国勤工俭学。轮船在茫茫的海上行驶,他们心中都为中国未来光明的出路而振奋,为他们肩负的实业救国梦而激动不已。但轮船的每一次停靠,都让何长工等赴法学子们的心无比沉痛。看到轮船停靠的第一站一香港的情景,他们眼含屈辱的泪水,一字一字地吟着:“败政山河碎,国耻倍添仇。”内心的悲愤也让他们坚定着自己的选择。在西贡、新加坡、科伦坡等地,流落国外的侨胞拿着彩旗像迎送亲人一样接送勤工俭学学生。听着侨胞们备受欺凌的血泪叙述和对国家强大的热切期望,何长工攥紧了拳,咬着嘴唇,强忍着泪水。
到法国后,在凡尔赛宫的陈列馆,他们看到很多八国联军从中国抢劫的东西,里面有各种古代的袍服、盔甲、宝塔、宝剑等。这是侵略的罪证。可在法国达官贵人却把这种强盗行径说成是正义行动。在异国他乡,青年学生异常悲愤,他们仰天长叹,祖国啊,你什么时候振奋起来?被人欺凌的历史应该结束了。从此他在心中一次次告诉自己,不要流泪,自己一定要坚强,国家一定要强大,不再受人欺凌,不再任人宰割。在他后来的人生中,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折磨,克服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始终不辞辛劳,无私无畏,一如井冈山雕塑园的那尊铜像,风尘仆仆,坚定执著地一往无前。
初到巴黎,没有正式工作,他扫街道,搞搬运,拉车子,跑工地,做泥工,再苦再脏再累的活,他都不怕,飞奔在异国他乡的大街小巷,就是为了能尽快挣到学费,好学到更多的技术。
何长工工作过的法国雷诺汽车分厂是非常大的工厂,很多中国留学生都曾在这里做工。赵世炎、李富春、王若飞、聂荣臻等都在这里做过工。何长工在他们的宣传带动下,不断接触到了先进思想,他与同学们逐渐从实业救国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认识到仅靠实业是无法救国的。
经支部建议,由中央决定,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这是我党最早在海外建立的组织。总支部建立的消息鼓舞了勤工俭学的学生,要求进步的学生纷纷参加。何长工同旅欧总支部取得了联系并加入该组织,成为旅欧总支部中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3年初,何长工离开法国到比利时进入劳动大学学习。几个月后到齐布鲁格造船厂做工。年终,经旅欧支部安排,何长工离开比利时,途经法国,返回到祖国参加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1924年春,他回到家乡湖南华容从事革命斗争。当时,党指示在湖FF展的工作主要是建立湘西区的党团组织,抓教育。根据当时斗争形势,华容从国外陆续归来的12人大部分投入对旧教育的斗争,开辟新教育,兴办新式学校。何长工经手创办新华学校,当时叫私立新华中学,办校从一开始就从农民利益出发,课堂主要讲授外国革新,国内革新,时事,地理,同时开展体育教育,提倡爱祖国、爱劳动的风尚。农民子弟入学后,不但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了解国家大事,懂得救国救民的道理,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他主持制定了一.嵝规章制度,如周一的周会和早晚上学放学的朝会、夕会。在国弊民穷的时代,每逢周一第一节的周会时,新华学校就沐浴在激情与梦想的洗礼中,全体师生沉浸在学者慷慨激昂的演讲中和充满着智慧与启迪的时事报告及学术报告中,领略着外面精彩的世界和为自由与真理进行的如火如茶的斗争。
多少年后,他都常常想起学校早晚的歌声。师生在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满怀希望高唱《朝会歌》:
朝会,朝会乐如何,昨夜未会过。
今朝会,快乐多,同唱快乐歌。
全体师生在对快乐生活的渴望中,歌唱着、学习着。傍晚在落日的余晖中响起《夕会歌》:
夕阳西,课业毕,一同来到操坪里,排个队儿整整齐。
大家行个夕会礼,叫一声哥弟姐妹,明天会呀,明天会!
1925年夏,因斗争需要,何长工调离学校赴华容县政府任职,担任县学务委员会主任。在他和同事的努力工作下,不到两年就办起了两三百所新学校。造就了一批救国救民人才,并使教育体系成为革命发动的有力组织,为在华容地区开展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他今后办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随着大革命形势高涨,党指示新教育界党的干部在办学的基础上注意掌握武装。 1925年冬,何长工在华容秘密组织农民团。年底开始他接受并改造华容团防局,由办学变成统领武装的团防局长。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改造旧式武装的问题。这对他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自己只是一介书生,想救国,想国家强大,可从来没接触过军队,更何况第一次就派出去改造一支习性彪悍、有各种恶习的旧式武装。明知难,但为了党的事业,他一身血性,挺身而出。
他在部队中巧妙逐渐加入党团骨干力量,使部队成分开始发生变化,同时建立其他组织来壮大革命势力。在大革命的风浪中,他的领导能力得到了锻炼,他脚踏实地地开始了革命武装斗争的生涯。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何长工离开了团防局,与蔡协民等人专程到武昌找到了毛泽东。由于反动派对他已经了解,并且列为“暴徒”之一捉拿,毛泽东根据其留学法国之前曾在北京的长辛店做过工的经历,特地为他改名为“长工”,从此何坤改名“何长工”,这个长辛店的工人从此为人民打了一辈子长工。
何长工追随毛泽东回湖南参加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投入了更加激烈的战斗。
现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革命战争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面军旗,就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中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旗帜,每天迎来无数的瞻仰者。这面旗帜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从此有了自己的光辉旗帜。南昌起义时,我军还是打着国民革命军的旗帜,而秋收起义中我们亮出工农革命军自己的旗帜。迎风飘扬的旗帜,鼓舞了无数战士的斗志,唤起了千百万工农同心干。而这面旗帜的设计者之一就是何长工,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为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的镰)9、斧头代表工农;旗面靠旗杆的一条白布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字样。全旗的含义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1927年9月9日,第一面工农革命军军旗在修水县城升起。
1927年10月,为联系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找到刚刚上山不久的何长工,下达任务: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相机与邻近地区革命力量取得联系。
肩负着艰巨而又特殊的使命,凭着见多识广、英勇机智,何长工巧扮逃兵,通过了敌人的层层关卡,于10月19日到达长沙。此时的长沙,一片恐怖阴森,军警如狼似虎夺错巡逻。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湖南省委。从湖南省委那里听说南昌起义部队已经辗转到了粤北。何长工又踏上了寻找南昌起义部队的艰难历程。在湖南省委的安排下,何长工坐轮船经武汉、上海,穿江过海,到了广州,可还是打听不到朱德部队行踪。后听在军官教导团的同乡同学黄祖轲说,前些时候敌人报纸上说他们在三河坝活动,现在报纸上一直没有见到消息。茫茫人海,他却不知部队在哪里。他先到郴州,又到了九宫山,可还是没有一点消息0 12月10日又回到广州,准备由广州坐火车北上韶关,可正巧赶上广州起义失败,到处兵荒马乱,北上火车也不通。反动军阀四处抓人,警车昼夜嘶鸣,无数革命者倒在屠刀下。他的心时时都在悬着,可还要千方百计打听部队的下落,只得处处小心翼翼,不暴露身份,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确保安全,不能把这条线断了,就算牺牲也得坚决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好不容易挨过了十天,局势渐渐稳定下来,这时黄祖轲也打听到,朱德队伍加入了范石生队伍。火车通后,何长工搭上火车,才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在夜间来到了韶关。
只身来到韶关寻摸情况,但仍未找到线索。南昌起义部队隐蔽得很好。他们有时用范的番号,有时又用其他的名称,把敌人弄得迷迷糊糊。当时江西的记者千方百计打探,也没有打探到他们的下落。正在他深感万般无奈之际,意外碰到范石生部的一些军官在很随意地谈论起朱德的部队情况。何长工意外获得这一消息,连忙赶回住处打点行装上路了。费尽周折终于见到了朱德和曾一同旅法的陈毅。在详谈后,朱德十分满意地说:“我们跑来跑去就是要找一个落脚的地方。我们已经派毛泽覃去找毛润之去了,如果不发生意外,估计已经到了。”
何长工历经艰险完成了自己的特殊使命。10月上旬他受命从井冈山出发,到离开朱德驻地——犁铺头往回走时已是12月下旬了。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的红色劲旅构筑了中国工农红军成长壮大的根基,也使井冈山根据地进入了革命的新的一页。
1928年1月回到遂川时,毛泽东又给了他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一上井冈山改造王佐的队伍。
王佐自幼家境贫寒,是个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和山下的袁文才互为犄角,牢牢控制着井冈山。毛泽东领导的起义军进军井冈山虽然得到二人的初步配合,但是要想在井冈山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改编王佐、袁文才的部队。
何长工只身从遂川出发到王佐驻地——茨坪。何长工见到王佐后,说明来意,并把毛泽东的亲笔信交给他。上山后,在交往中,他对王佐坦诚相待,讲了自己的出身经历,王佐对何长工的坦率非常满意,并对何长工不平凡的经历露出敬佩之意,随即也将自己的出身、经历说了一番。当谈到仇敌尹道一时,王佐眼冒怒火。尹道一,是井冈山七个县反动民团总指挥,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王佐几次差点被害,连自己的亲人也被他害死,于是结下了深仇。这一晚何长工与王佐的谈话开始投机了。但是,王佐对何长工仍存有戒心。
面对王佐的敬而远之,何长工并不介怀,按照毛泽东不急不缓的方针,逐渐了解到王佐在井冈山是出名的孝子,而且认识到他是一条讲义气、威武不屈的汉子。于是何长工诚恳地对待王佐身边的每个人,尤其是他的勤劳朴实的母亲。时间久了,他渐渐得到王佐的信任。王佐觉得这位穿洋装的代表不像是来拆自己台的样子,于是决定请何长工教部属唱革命歌曲,帮助他操练部队。王佐对何长工说:“你如果能把我的兵练得像你们革命军一样,我就服了你!”
何长工于是住进了王佐营地,按革命军章法,在大井村精心操练这支源起绿林的武装。看着队伍日夜勤苦操练,士气日益高涨,王佐自然高兴,并主动找何长工商量对付心腹之患尹道一的办法。尹道一向来轻视王佐,仗着人多势大,每次和王打仗总是穷追一气。何长工决计率主力在靠近拿山的旗锣坳设伏,然后由王佐的一部去拿山诱敌佯攻尹道一。尹道一不知是计,率团丁一路追杀过来,一进伏击圈,就被何长工所率的主力一阵猛打,尹道一当场被打死。一直深受其害的王佐都不敢相信尹道一就死了,他悲愤地说:“就是这个贼牯,就是这个贼牯!尹道一,你害死了多少百姓,作尽了恶,想不到你也有今天啊!”王佐除了心头大患,恶气长出,欢天喜地,从百姓到战士,人人笑逐颜开。对他们来说,从来没有这样的大喜事。王佐对何长工深为佩服,连连说:“毛委员派来的人,有办法!有办法!”由此,王佐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1928年2月中旬的一天,春光明媚,宁冈县大陇朱家祠前,王佐、袁文才的两支地方武装升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第2团,王佐被任命为副团长兼2营营长,何长工为团党代表。要改变这支部队的一套旧制度、旧作风,更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作为党代表的何长工肩上的任务更重了,为了使绿林作风、游民习气重的部队变为有组织、有纪律、有战斗力的部队,他和战友们费尽心思,在他们的努力下,第2团成为创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支劲旅。
1928年9月后,国民党军队的毕占云、张威率部起义,人数虽然不多,政治影响却极为深远。但是怎样改造他们,成了红军初创时期的一个新的难题。最后,毛泽东还是把何长工找来说,你在洞庭湖改造过湖匪,又改造过王佐的部队,这次改造的任务还由你来完成。要使这些“双枪兵”(吸食鸦片成风)由白变红,成为真正的工农红军,何长工着实心里发愁。毛泽东鼓励他:难是自然,万事开头难。正因为难,我们更要走出一条改造起义部队的路子来。
何长工接受任务后,按照毛泽东、陈毅的指示和过去的经验,开始了对起义部队的改造。戒烟是首要的一关,他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多弄得烟叶子取代鸦片,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丰富官兵精神生活,最终使起义官兵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特别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多次请毛泽东、陈毅给部队作形势报告,部队的劣根陋习逐渐被改造。为了把两支队伍彻底改造好,从思想上打通,必须让他们认清我军的性质和任务,了解红军和白军的区别。这样从根本上提高觉悟,转变他们的立场和世界观。
“是说服,还是压服,两种办法,两个前途。”毛泽东同志的话,经常让他陷入沉思中。为了真正让他们从心底转变,他将部队拉出去,进一步在行动中改造,在斗争中锻炼,在群众中受教育。部队每到一个地方,何长工都把这支部队的特殊性告知地方党组织和群众,让他们帮助教育这支部队。当经过永新县三湾村时,群众争相慰问、犒劳部队。战士们以前从未见过群众对士兵如此欢迎爱戴的热烈场面。当他们听群众讲述了他们以三岁伢子去换五斗谷的悲惨事例后,很多战士都深感红色政权的宝贵和来之不易。毕占云激动地说,我们起义过来的部队,也要在三湾这个奠定新型人民军队基础的地方获得新生。广大干部战士深感红军与白军本质的不同, 自觉克服旧军队的各种恶习。尤其在莲花县潞口的一仗,大家英勇作战,首战告捷,既消灭了敌人,又锻炼了队伍,还彻底甩掉了烟枪,因为他们都能从红军的本质来认识,人民的军队只要手中的钢枪保卫人民。
1929年1月,红四军向赣南进军,毕占云、张威部队改编后,成为一支坚定的红军主力部队。每当忆此,何长工也颇为欣慰:“毕占云这个营可是第一批的起义部队,改造这支部队是我军改造旧军队的最先经验。”张威后来在红军出击赣南途中英勇牺牲,九死一生的毕占云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29年8月,何长工与李灿率红五军第5纵队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向鄂东南地区挺进。何长工充分运用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取得了一连串的军事胜利,使鄂东南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初步形成,第5纵队也由原来的一千来人发展到六千余人。 1930年4月,按上级命令,以第5纵队为基础组建红八军,何长工任军长05月,红八军与红五军组成红三军团,攻克长沙。 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占岳阳。红八军军长何长工的家就在隔湖相望的华容。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在一水相隔的湖边何长工非常兴奋,恨不得马上与思念已久的家人团聚。他想回去看看父母兄妹,特别是看看妻子和两个孩子。想到这里,他不由想起儿子叫爸爸的可爱模样。上次自己告别妻子时没想到一走就是两三年,妻子一个人在家,带着两个孩子,真是委屈她了。等革命胜利了,自己一定好好补偿妻子和孩子。
他真想回去,抱抱两个小家伙,哪怕看一眼,听他们叫二声爸爸。但他看到正在湖中游弋的敌人军舰,想到一旦敌人切断两岸的联系,派去的部队也会被消灭,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
红三军团7月27日攻克长沙后,前委颁发《告群众书》,阐明革命形势,提出革命主张和任务。红军在长沙,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受百姓爱戴。红八军军长何长工召集各国驻长沙领事馆及300多外国人开会,用流利的法文和益寸言传釘军保护外国人生命财产的政策,要他们通知本国兵舰迅速撤离湘江,要求国际红十字会支援药品器械。何长工的风度涵养学识震慑了那些外国人,西班牙驻长沙领事馆报道:“红军根本不是无组织的散匪,而是有文化、有教养、有礼貌的正规军队。”
正当红军在欢庆攻克长沙胜利之际的7月30日,反动派为了镇压共产党人,对他们的家人实行残酷报复。他们将何长工的一家老小30多口抓起来,残忍杀害。在杀人的场地,惨景目不忍睹,见者无不失声痛哭。他不到三岁的孩子光星用童真的眼睛看着一切,还拿下插在头上的标在手里玩,挥着小手喊“妈妈,妈妈”,稚嫩的声音还未落,已被刽子手一刀砍死。妻子孟素雅眼见儿子死在眼前,顿时晕过去,刚转过气来,又被一刀砍倒。年仅四岁的光球,看到妈妈和弟弟,还有一个个亲人倒下,身边血流成河,耳边响起一声声凄惨的哭声,他无助而恐惧地大哭,请刽子手不要杀他,可是他们并没有放过这个无辜的孩子。
当他得知这一噩耗时,顿时什么都说不出,想喊都喊不出来。30多个亲人,妻儿老小,他怎样承受这30多个亲人生命的悲痛。他悲痛到没有知觉,连流泪都不会了……
他在革命中所承受的一切太重太痛,可他始终坚强地笑着,歌唱着,带领着战士们、老百姓们歌唱着,任凭岁月流转,始终将红似火的革命豪情投入激烈的战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我们党就非常重视文艺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逐渐确立了政治宣传工作以“为巩固与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基本原则,并成立了红四军宣传队,纳入部队正规编制。井冈山斗争时期,一大批红色歌谣创作家将自己的生命和创作激情留在日夜奋战的地方,也诞生了大量深入人心的歌谣。何长工就是创作的主力之一。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人梦乡。”今天,井冈山在这首朗朗上口的歌谣中走近更多百姓的心里,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成为他们心中的烙印。而这首歌谣的创作者就是何长工。这首歌谣不仅在今天深受百姓喜爱,在斗争时期,就已经在官兵百姓中广为传唱,大家在艰苦的岁月以苦为乐,有着高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
1928年夏天,龙源口大捷后,红军俘虏了大批国民党的士兵,按规定第二天他们就要自行选择出路。为让他们明白些革命道理,提高他们的觉悟,毛泽东让何长工连夜编支新歌,教育士兵。接到这一特别重要的任务,这一夜,他思绪万千,对着满天星光,想自己的成长和求学之路,以及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又想革命胜利了他想做很多事,反复揣摩歌词曲调,直到晨光亮起来,才终于创造出《龙源口大捷战歌》。
…国民党是反革命,保护土豪和劣绅,欺压穷苦工农士兵,哎呀呀,哎呀呀,受苦工农士兵起来闹革命。
军阀混战十几年,天天打仗抢地盘,不革命哪得安全,哎呀呀,哎呀呀,不革命哪得安全。
…我们工人和农民,不为白军去当兵,我们是工农出身,哎呀呀,哎呀呀,我们是一家亲。
如今世界大造反,无产阶级要共产,井冈山是好榜样,哎呀呀,哎呀呀,井冈山是好榜样。
毛泽东坐镇井冈山,领导我们打胜仗,井冈山呀星火燎原,哎呀呀,哎呀呀,井冈山呀星火燎原。
这首歌在当天早上即向大批俘虏兵唱,果然取得很好的效果,许多士兵当场纷纷要求参加红军,调转枪口打反动派。
战争是智慧的较量,战争中许多制胜手段是非军事的。战火与硝烟能毁灭一切,却毁灭不了心中流淌的对美好生活渴望的心声,越是战火激烈的地方,越是激情的心声回荡之处。何长工与战友们创作的歌谣,凝结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和情感,也成为战场上的炸弹和旗帜,传唱四方的歌谣,唤起了千百万百姓投入血与火的战斗。
几十年后,八十多岁的何长工,在家时常一边弹钢琴,一边放声高歌,一口气唱完十几段的《龙源口大捷战歌》,且一字不错。这是他心底唱了一辈子的歌。
由于战争形势日益严峻,战争伤亡很大,为了保证战场上的斗争力量,我军必须培养军政素质优秀的红军指挥员,随时向部队补充优秀干部。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何长工受毛泽东委托,在瑞金创办红色干部的摇篮——工农红军学校。学校开始叫总队,何长工任总队长兼政委。1932年秋,何长工重返红军学校,先后任学员军事团政委、红军学校副校长和代理校长等职。193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破天荒组建红军大学,何长工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位大学校长兼政委。无论是创办红军学校还是组建红军大学,他都倾注了全部心血,因为他认识到,要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我军需办校,治军,学习战略战术,培养自己的建军人才。红校全盛时期,学员达到了六千人,造就了许多红军干部,我军很多干部都曾在红校学习生活过。
在艰苦的斗争岁月,能够开办这样一个规模空前的军事学校是史无前例的,当时既无现成的教材,又无多少治校经验,也没有供军事训练的现代设施,可就是在这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何长工他们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自编军事教材、文化教材等,把红军的组织、纪律、文化深入到每个干部心中。
他把红校变成实际的大课堂,总结着战场上的亲身实践。教会干部们在频繁的战争中如何运用战略战术,怎样把敌人的优势变成劣势,把我军的劣势变成优势,怎么把弱者变成强者,如何避实就虚,掌握紧、松、虚、实的规律,随时取得战争主动权……,指战员们听得豁然开朗,恨不得马上打个大胜仗。红校还非常注重政治教育,提高全体指战员的政治觉悟水平,不仅使我们的红军指挥员、战斗员英勇善战,还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群众工作,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红校文化教育的大力开展有力促进了政治和军事的学习,也使指战员更好地理解了党的方针政策。
红军大学的成立使我军的教育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校园的规划设计到平山坡、铲荒草、挖房基、筑篱笆,他每天都在辛苦地忙碌着。仅三个月时间,就在荒山僻林里建起了教学楼、宿舍、可容纳几百人的礼堂、课外文娱活动中心、直观形象教学的模型室、防敌人空袭的掩蔽部。相比之前的军官教导队、红军学校,红军大学的教学内容更具深度和广度,并开始着手研究军队在现实中的问题与瓶颈,不断破解难题,当时就已在研究如何把红军打造成真正的人民军队,把工农组成的游击队变成正规军,以迎接严峻的斗争。研究平时怎样教育管理部队,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巩固政治委员制度等等。战时革命家为国为民的胸襟,今天读来仍深深感怀。
他办的红军大学,所做的研究工作始终是为着革命的胜利,为人民军队服务的。大学是红军的缩影,红军是学校的扩大。红大所教所学的,也就是红军所做所用的。为了让红大更密切地联系实际,学校的负责人和教工人员经常是部队、机关、学习轮换和交流,经常是前线后方,后方前线。
残酷的战争,没有阻挡住红大学员们的满腔爱国之情,校园里到处都是歌声嘹亮,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红校和红大办的刊物《红校周刊》、《革命与斗争》、《红色战场汇刊》以及《红炉》,深受校内外官兵的欢迎。学校生动活泼的积极氛围,使红大成为指战员所仰慕向往的地方。
何长工,这位长辛店走出的工人为人民扛了一辈子长工。他不求高官显赫,一生唯有奉献。在井冈山保卫战中与敌人搏斗时摔断了腿,他拖着一条伤残的腿转战南北,迎来了全中国的解放,拖着这条伤残的腿又战斗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九畹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1985年6月24日,何长工始党中央写信,请求批准他辞去中顾委常委的职务。这是他第三次请退。第一次是他主动请求从军事学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第二次是1982年,主动辞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职务。他在第三次的请退信中写道:由顾问委员会转向退休生活,在我一生中可以说是有一个转折,而且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转折。在这个岗位上,我想同样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人退志不退,人退党的信念不能退。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
在他辞世后,他的老部下、老战友深切缅怀这位只知奉献的长工,为他撰联致敬:胸怀坦荡为国为民,气度豁达能屈能伸。
在漫山开遍映山红的日子里,家人按照何长工的遗愿将他的骨灰安放在他日夜思念着的井冈山,这位风尘仆仆的党代表回到了曾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安息在与他患难与共的人民之中。
他原名何坤,1900年12月出生在湖南省华容县大乘乡大山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家祖辈务农,在战火四起的年代更是家境艰难,辛苦持家的大哥告诉幼小的何坤,在这年代里, 自己没有别的本事,只会挨打、受饿、坐牢房。他从小懂事好学,家人也省吃俭用供他上学。 1916年,在每县只取两名新生的严格录取中,他考入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现湖南大学)机械系学习。国家四分五裂,人民备受凌侮的现状使他逐渐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并以此激励自己刻苦攻读。
1918年夏天,何长工刚从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就在同乡的联系下去北京问询有关赴法勤工俭学之事。第一次走出家乡出远门,到北京,让他充满欣喜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可是在北京街头的一幕却让他很心酸:给外国人赶马车的,都穿的是前清时一品官的礼服,而外国人穿着笔挺的西装坐在车内。街头百姓说,这是外国人嘲讽中国人做官的无能。
经过努力,他顺利进入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学习法语。他和进步的青年学生们一样刻苦地学习,希望能早日学到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实现实业救国梦,寻求到救国救民的真理。
五四运动前夜的北京,是各种新旧思想汇集和斗争之地。何长工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气氛。不久,五四运动爆发,何长工也卷进了火热斗争的浪潮,他与学生们一起火烧曹汝霖公馆,带着国货日用品下乡宣传,抵制日货。在与反动派的斗争中,何长工的思想得到了新的启迪。由于工人阶级的参加,五四运动的声势与力量大为改观。他开始不断思考一个新问题,而这也是历史为中国提出的新课题,谁是革命主要力量,革命依靠谁。
五四运动后不久,长辛店工人在总结前期工人运动的基础上,有了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当时工人运动的据点之一。毛泽东曾到长辛店指导工人运动,何长工也积极投身到工人运动中。
5月1 1日,何长工与一批有志青年在上海港登上轮船远赴法国勤工俭学。轮船在茫茫的海上行驶,他们心中都为中国未来光明的出路而振奋,为他们肩负的实业救国梦而激动不已。但轮船的每一次停靠,都让何长工等赴法学子们的心无比沉痛。看到轮船停靠的第一站一香港的情景,他们眼含屈辱的泪水,一字一字地吟着:“败政山河碎,国耻倍添仇。”内心的悲愤也让他们坚定着自己的选择。在西贡、新加坡、科伦坡等地,流落国外的侨胞拿着彩旗像迎送亲人一样接送勤工俭学学生。听着侨胞们备受欺凌的血泪叙述和对国家强大的热切期望,何长工攥紧了拳,咬着嘴唇,强忍着泪水。
到法国后,在凡尔赛宫的陈列馆,他们看到很多八国联军从中国抢劫的东西,里面有各种古代的袍服、盔甲、宝塔、宝剑等。这是侵略的罪证。可在法国达官贵人却把这种强盗行径说成是正义行动。在异国他乡,青年学生异常悲愤,他们仰天长叹,祖国啊,你什么时候振奋起来?被人欺凌的历史应该结束了。从此他在心中一次次告诉自己,不要流泪,自己一定要坚强,国家一定要强大,不再受人欺凌,不再任人宰割。在他后来的人生中,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折磨,克服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始终不辞辛劳,无私无畏,一如井冈山雕塑园的那尊铜像,风尘仆仆,坚定执著地一往无前。
初到巴黎,没有正式工作,他扫街道,搞搬运,拉车子,跑工地,做泥工,再苦再脏再累的活,他都不怕,飞奔在异国他乡的大街小巷,就是为了能尽快挣到学费,好学到更多的技术。
何长工工作过的法国雷诺汽车分厂是非常大的工厂,很多中国留学生都曾在这里做工。赵世炎、李富春、王若飞、聂荣臻等都在这里做过工。何长工在他们的宣传带动下,不断接触到了先进思想,他与同学们逐渐从实业救国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认识到仅靠实业是无法救国的。
经支部建议,由中央决定,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这是我党最早在海外建立的组织。总支部建立的消息鼓舞了勤工俭学的学生,要求进步的学生纷纷参加。何长工同旅欧总支部取得了联系并加入该组织,成为旅欧总支部中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3年初,何长工离开法国到比利时进入劳动大学学习。几个月后到齐布鲁格造船厂做工。年终,经旅欧支部安排,何长工离开比利时,途经法国,返回到祖国参加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1924年春,他回到家乡湖南华容从事革命斗争。当时,党指示在湖FF展的工作主要是建立湘西区的党团组织,抓教育。根据当时斗争形势,华容从国外陆续归来的12人大部分投入对旧教育的斗争,开辟新教育,兴办新式学校。何长工经手创办新华学校,当时叫私立新华中学,办校从一开始就从农民利益出发,课堂主要讲授外国革新,国内革新,时事,地理,同时开展体育教育,提倡爱祖国、爱劳动的风尚。农民子弟入学后,不但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了解国家大事,懂得救国救民的道理,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他主持制定了一.嵝规章制度,如周一的周会和早晚上学放学的朝会、夕会。在国弊民穷的时代,每逢周一第一节的周会时,新华学校就沐浴在激情与梦想的洗礼中,全体师生沉浸在学者慷慨激昂的演讲中和充满着智慧与启迪的时事报告及学术报告中,领略着外面精彩的世界和为自由与真理进行的如火如茶的斗争。
多少年后,他都常常想起学校早晚的歌声。师生在清晨迎着初升的太阳满怀希望高唱《朝会歌》:
朝会,朝会乐如何,昨夜未会过。
今朝会,快乐多,同唱快乐歌。
全体师生在对快乐生活的渴望中,歌唱着、学习着。傍晚在落日的余晖中响起《夕会歌》:
夕阳西,课业毕,一同来到操坪里,排个队儿整整齐。
大家行个夕会礼,叫一声哥弟姐妹,明天会呀,明天会!
1925年夏,因斗争需要,何长工调离学校赴华容县政府任职,担任县学务委员会主任。在他和同事的努力工作下,不到两年就办起了两三百所新学校。造就了一批救国救民人才,并使教育体系成为革命发动的有力组织,为在华容地区开展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他今后办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随着大革命形势高涨,党指示新教育界党的干部在办学的基础上注意掌握武装。 1925年冬,何长工在华容秘密组织农民团。年底开始他接受并改造华容团防局,由办学变成统领武装的团防局长。首先遇到的就是如何改造旧式武装的问题。这对他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自己只是一介书生,想救国,想国家强大,可从来没接触过军队,更何况第一次就派出去改造一支习性彪悍、有各种恶习的旧式武装。明知难,但为了党的事业,他一身血性,挺身而出。
他在部队中巧妙逐渐加入党团骨干力量,使部队成分开始发生变化,同时建立其他组织来壮大革命势力。在大革命的风浪中,他的领导能力得到了锻炼,他脚踏实地地开始了革命武装斗争的生涯。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何长工离开了团防局,与蔡协民等人专程到武昌找到了毛泽东。由于反动派对他已经了解,并且列为“暴徒”之一捉拿,毛泽东根据其留学法国之前曾在北京的长辛店做过工的经历,特地为他改名为“长工”,从此何坤改名“何长工”,这个长辛店的工人从此为人民打了一辈子长工。
何长工追随毛泽东回湖南参加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投入了更加激烈的战斗。
现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革命战争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面军旗,就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中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旗帜,每天迎来无数的瞻仰者。这面旗帜标志着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从此有了自己的光辉旗帜。南昌起义时,我军还是打着国民革命军的旗帜,而秋收起义中我们亮出工农革命军自己的旗帜。迎风飘扬的旗帜,鼓舞了无数战士的斗志,唤起了千百万工农同心干。而这面旗帜的设计者之一就是何长工,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为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内的镰)9、斧头代表工农;旗面靠旗杆的一条白布上,写着“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字样。全旗的含义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1927年9月9日,第一面工农革命军军旗在修水县城升起。
1927年10月,为联系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找到刚刚上山不久的何长工,下达任务:打听南昌起义部队的下落,相机与邻近地区革命力量取得联系。
肩负着艰巨而又特殊的使命,凭着见多识广、英勇机智,何长工巧扮逃兵,通过了敌人的层层关卡,于10月19日到达长沙。此时的长沙,一片恐怖阴森,军警如狼似虎夺错巡逻。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湖南省委。从湖南省委那里听说南昌起义部队已经辗转到了粤北。何长工又踏上了寻找南昌起义部队的艰难历程。在湖南省委的安排下,何长工坐轮船经武汉、上海,穿江过海,到了广州,可还是打听不到朱德部队行踪。后听在军官教导团的同乡同学黄祖轲说,前些时候敌人报纸上说他们在三河坝活动,现在报纸上一直没有见到消息。茫茫人海,他却不知部队在哪里。他先到郴州,又到了九宫山,可还是没有一点消息0 12月10日又回到广州,准备由广州坐火车北上韶关,可正巧赶上广州起义失败,到处兵荒马乱,北上火车也不通。反动军阀四处抓人,警车昼夜嘶鸣,无数革命者倒在屠刀下。他的心时时都在悬着,可还要千方百计打听部队的下落,只得处处小心翼翼,不暴露身份,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确保安全,不能把这条线断了,就算牺牲也得坚决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好不容易挨过了十天,局势渐渐稳定下来,这时黄祖轲也打听到,朱德队伍加入了范石生队伍。火车通后,何长工搭上火车,才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在夜间来到了韶关。
只身来到韶关寻摸情况,但仍未找到线索。南昌起义部队隐蔽得很好。他们有时用范的番号,有时又用其他的名称,把敌人弄得迷迷糊糊。当时江西的记者千方百计打探,也没有打探到他们的下落。正在他深感万般无奈之际,意外碰到范石生部的一些军官在很随意地谈论起朱德的部队情况。何长工意外获得这一消息,连忙赶回住处打点行装上路了。费尽周折终于见到了朱德和曾一同旅法的陈毅。在详谈后,朱德十分满意地说:“我们跑来跑去就是要找一个落脚的地方。我们已经派毛泽覃去找毛润之去了,如果不发生意外,估计已经到了。”
何长工历经艰险完成了自己的特殊使命。10月上旬他受命从井冈山出发,到离开朱德驻地——犁铺头往回走时已是12月下旬了。1928年4月,朱毛会师后的红色劲旅构筑了中国工农红军成长壮大的根基,也使井冈山根据地进入了革命的新的一页。
1928年1月回到遂川时,毛泽东又给了他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一上井冈山改造王佐的队伍。
王佐自幼家境贫寒,是个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和山下的袁文才互为犄角,牢牢控制着井冈山。毛泽东领导的起义军进军井冈山虽然得到二人的初步配合,但是要想在井冈山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改编王佐、袁文才的部队。
何长工只身从遂川出发到王佐驻地——茨坪。何长工见到王佐后,说明来意,并把毛泽东的亲笔信交给他。上山后,在交往中,他对王佐坦诚相待,讲了自己的出身经历,王佐对何长工的坦率非常满意,并对何长工不平凡的经历露出敬佩之意,随即也将自己的出身、经历说了一番。当谈到仇敌尹道一时,王佐眼冒怒火。尹道一,是井冈山七个县反动民团总指挥,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王佐几次差点被害,连自己的亲人也被他害死,于是结下了深仇。这一晚何长工与王佐的谈话开始投机了。但是,王佐对何长工仍存有戒心。
面对王佐的敬而远之,何长工并不介怀,按照毛泽东不急不缓的方针,逐渐了解到王佐在井冈山是出名的孝子,而且认识到他是一条讲义气、威武不屈的汉子。于是何长工诚恳地对待王佐身边的每个人,尤其是他的勤劳朴实的母亲。时间久了,他渐渐得到王佐的信任。王佐觉得这位穿洋装的代表不像是来拆自己台的样子,于是决定请何长工教部属唱革命歌曲,帮助他操练部队。王佐对何长工说:“你如果能把我的兵练得像你们革命军一样,我就服了你!”
何长工于是住进了王佐营地,按革命军章法,在大井村精心操练这支源起绿林的武装。看着队伍日夜勤苦操练,士气日益高涨,王佐自然高兴,并主动找何长工商量对付心腹之患尹道一的办法。尹道一向来轻视王佐,仗着人多势大,每次和王打仗总是穷追一气。何长工决计率主力在靠近拿山的旗锣坳设伏,然后由王佐的一部去拿山诱敌佯攻尹道一。尹道一不知是计,率团丁一路追杀过来,一进伏击圈,就被何长工所率的主力一阵猛打,尹道一当场被打死。一直深受其害的王佐都不敢相信尹道一就死了,他悲愤地说:“就是这个贼牯,就是这个贼牯!尹道一,你害死了多少百姓,作尽了恶,想不到你也有今天啊!”王佐除了心头大患,恶气长出,欢天喜地,从百姓到战士,人人笑逐颜开。对他们来说,从来没有这样的大喜事。王佐对何长工深为佩服,连连说:“毛委员派来的人,有办法!有办法!”由此,王佐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1928年2月中旬的一天,春光明媚,宁冈县大陇朱家祠前,王佐、袁文才的两支地方武装升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第2团,王佐被任命为副团长兼2营营长,何长工为团党代表。要改变这支部队的一套旧制度、旧作风,更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作为党代表的何长工肩上的任务更重了,为了使绿林作风、游民习气重的部队变为有组织、有纪律、有战斗力的部队,他和战友们费尽心思,在他们的努力下,第2团成为创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支劲旅。
1928年9月后,国民党军队的毕占云、张威率部起义,人数虽然不多,政治影响却极为深远。但是怎样改造他们,成了红军初创时期的一个新的难题。最后,毛泽东还是把何长工找来说,你在洞庭湖改造过湖匪,又改造过王佐的部队,这次改造的任务还由你来完成。要使这些“双枪兵”(吸食鸦片成风)由白变红,成为真正的工农红军,何长工着实心里发愁。毛泽东鼓励他:难是自然,万事开头难。正因为难,我们更要走出一条改造起义部队的路子来。
何长工接受任务后,按照毛泽东、陈毅的指示和过去的经验,开始了对起义部队的改造。戒烟是首要的一关,他采取“偷梁换柱”的办法,多弄得烟叶子取代鸦片,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丰富官兵精神生活,最终使起义官兵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并特别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多次请毛泽东、陈毅给部队作形势报告,部队的劣根陋习逐渐被改造。为了把两支队伍彻底改造好,从思想上打通,必须让他们认清我军的性质和任务,了解红军和白军的区别。这样从根本上提高觉悟,转变他们的立场和世界观。
“是说服,还是压服,两种办法,两个前途。”毛泽东同志的话,经常让他陷入沉思中。为了真正让他们从心底转变,他将部队拉出去,进一步在行动中改造,在斗争中锻炼,在群众中受教育。部队每到一个地方,何长工都把这支部队的特殊性告知地方党组织和群众,让他们帮助教育这支部队。当经过永新县三湾村时,群众争相慰问、犒劳部队。战士们以前从未见过群众对士兵如此欢迎爱戴的热烈场面。当他们听群众讲述了他们以三岁伢子去换五斗谷的悲惨事例后,很多战士都深感红色政权的宝贵和来之不易。毕占云激动地说,我们起义过来的部队,也要在三湾这个奠定新型人民军队基础的地方获得新生。广大干部战士深感红军与白军本质的不同, 自觉克服旧军队的各种恶习。尤其在莲花县潞口的一仗,大家英勇作战,首战告捷,既消灭了敌人,又锻炼了队伍,还彻底甩掉了烟枪,因为他们都能从红军的本质来认识,人民的军队只要手中的钢枪保卫人民。
1929年1月,红四军向赣南进军,毕占云、张威部队改编后,成为一支坚定的红军主力部队。每当忆此,何长工也颇为欣慰:“毕占云这个营可是第一批的起义部队,改造这支部队是我军改造旧军队的最先经验。”张威后来在红军出击赣南途中英勇牺牲,九死一生的毕占云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29年8月,何长工与李灿率红五军第5纵队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向鄂东南地区挺进。何长工充分运用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取得了一连串的军事胜利,使鄂东南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初步形成,第5纵队也由原来的一千来人发展到六千余人。 1930年4月,按上级命令,以第5纵队为基础组建红八军,何长工任军长05月,红八军与红五军组成红三军团,攻克长沙。 1930年7月,红三军团攻占岳阳。红八军军长何长工的家就在隔湖相望的华容。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在一水相隔的湖边何长工非常兴奋,恨不得马上与思念已久的家人团聚。他想回去看看父母兄妹,特别是看看妻子和两个孩子。想到这里,他不由想起儿子叫爸爸的可爱模样。上次自己告别妻子时没想到一走就是两三年,妻子一个人在家,带着两个孩子,真是委屈她了。等革命胜利了,自己一定好好补偿妻子和孩子。
他真想回去,抱抱两个小家伙,哪怕看一眼,听他们叫二声爸爸。但他看到正在湖中游弋的敌人军舰,想到一旦敌人切断两岸的联系,派去的部队也会被消灭,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
红三军团7月27日攻克长沙后,前委颁发《告群众书》,阐明革命形势,提出革命主张和任务。红军在长沙,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受百姓爱戴。红八军军长何长工召集各国驻长沙领事馆及300多外国人开会,用流利的法文和益寸言传釘军保护外国人生命财产的政策,要他们通知本国兵舰迅速撤离湘江,要求国际红十字会支援药品器械。何长工的风度涵养学识震慑了那些外国人,西班牙驻长沙领事馆报道:“红军根本不是无组织的散匪,而是有文化、有教养、有礼貌的正规军队。”
正当红军在欢庆攻克长沙胜利之际的7月30日,反动派为了镇压共产党人,对他们的家人实行残酷报复。他们将何长工的一家老小30多口抓起来,残忍杀害。在杀人的场地,惨景目不忍睹,见者无不失声痛哭。他不到三岁的孩子光星用童真的眼睛看着一切,还拿下插在头上的标在手里玩,挥着小手喊“妈妈,妈妈”,稚嫩的声音还未落,已被刽子手一刀砍死。妻子孟素雅眼见儿子死在眼前,顿时晕过去,刚转过气来,又被一刀砍倒。年仅四岁的光球,看到妈妈和弟弟,还有一个个亲人倒下,身边血流成河,耳边响起一声声凄惨的哭声,他无助而恐惧地大哭,请刽子手不要杀他,可是他们并没有放过这个无辜的孩子。
当他得知这一噩耗时,顿时什么都说不出,想喊都喊不出来。30多个亲人,妻儿老小,他怎样承受这30多个亲人生命的悲痛。他悲痛到没有知觉,连流泪都不会了……
他在革命中所承受的一切太重太痛,可他始终坚强地笑着,歌唱着,带领着战士们、老百姓们歌唱着,任凭岁月流转,始终将红似火的革命豪情投入激烈的战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我们党就非常重视文艺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逐渐确立了政治宣传工作以“为巩固与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基本原则,并成立了红四军宣传队,纳入部队正规编制。井冈山斗争时期,一大批红色歌谣创作家将自己的生命和创作激情留在日夜奋战的地方,也诞生了大量深入人心的歌谣。何长工就是创作的主力之一。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人梦乡。”今天,井冈山在这首朗朗上口的歌谣中走近更多百姓的心里,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成为他们心中的烙印。而这首歌谣的创作者就是何长工。这首歌谣不仅在今天深受百姓喜爱,在斗争时期,就已经在官兵百姓中广为传唱,大家在艰苦的岁月以苦为乐,有着高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
1928年夏天,龙源口大捷后,红军俘虏了大批国民党的士兵,按规定第二天他们就要自行选择出路。为让他们明白些革命道理,提高他们的觉悟,毛泽东让何长工连夜编支新歌,教育士兵。接到这一特别重要的任务,这一夜,他思绪万千,对着满天星光,想自己的成长和求学之路,以及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又想革命胜利了他想做很多事,反复揣摩歌词曲调,直到晨光亮起来,才终于创造出《龙源口大捷战歌》。
…国民党是反革命,保护土豪和劣绅,欺压穷苦工农士兵,哎呀呀,哎呀呀,受苦工农士兵起来闹革命。
军阀混战十几年,天天打仗抢地盘,不革命哪得安全,哎呀呀,哎呀呀,不革命哪得安全。
…我们工人和农民,不为白军去当兵,我们是工农出身,哎呀呀,哎呀呀,我们是一家亲。
如今世界大造反,无产阶级要共产,井冈山是好榜样,哎呀呀,哎呀呀,井冈山是好榜样。
毛泽东坐镇井冈山,领导我们打胜仗,井冈山呀星火燎原,哎呀呀,哎呀呀,井冈山呀星火燎原。
这首歌在当天早上即向大批俘虏兵唱,果然取得很好的效果,许多士兵当场纷纷要求参加红军,调转枪口打反动派。
战争是智慧的较量,战争中许多制胜手段是非军事的。战火与硝烟能毁灭一切,却毁灭不了心中流淌的对美好生活渴望的心声,越是战火激烈的地方,越是激情的心声回荡之处。何长工与战友们创作的歌谣,凝结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和情感,也成为战场上的炸弹和旗帜,传唱四方的歌谣,唤起了千百万百姓投入血与火的战斗。
几十年后,八十多岁的何长工,在家时常一边弹钢琴,一边放声高歌,一口气唱完十几段的《龙源口大捷战歌》,且一字不错。这是他心底唱了一辈子的歌。
由于战争形势日益严峻,战争伤亡很大,为了保证战场上的斗争力量,我军必须培养军政素质优秀的红军指挥员,随时向部队补充优秀干部。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何长工受毛泽东委托,在瑞金创办红色干部的摇篮——工农红军学校。学校开始叫总队,何长工任总队长兼政委。1932年秋,何长工重返红军学校,先后任学员军事团政委、红军学校副校长和代理校长等职。193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破天荒组建红军大学,何长工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位大学校长兼政委。无论是创办红军学校还是组建红军大学,他都倾注了全部心血,因为他认识到,要战胜敌人,取得胜利,我军需办校,治军,学习战略战术,培养自己的建军人才。红校全盛时期,学员达到了六千人,造就了许多红军干部,我军很多干部都曾在红校学习生活过。
在艰苦的斗争岁月,能够开办这样一个规模空前的军事学校是史无前例的,当时既无现成的教材,又无多少治校经验,也没有供军事训练的现代设施,可就是在这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何长工他们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自编军事教材、文化教材等,把红军的组织、纪律、文化深入到每个干部心中。
他把红校变成实际的大课堂,总结着战场上的亲身实践。教会干部们在频繁的战争中如何运用战略战术,怎样把敌人的优势变成劣势,把我军的劣势变成优势,怎么把弱者变成强者,如何避实就虚,掌握紧、松、虚、实的规律,随时取得战争主动权……,指战员们听得豁然开朗,恨不得马上打个大胜仗。红校还非常注重政治教育,提高全体指战员的政治觉悟水平,不仅使我们的红军指挥员、战斗员英勇善战,还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群众工作,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红校文化教育的大力开展有力促进了政治和军事的学习,也使指战员更好地理解了党的方针政策。
红军大学的成立使我军的教育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校园的规划设计到平山坡、铲荒草、挖房基、筑篱笆,他每天都在辛苦地忙碌着。仅三个月时间,就在荒山僻林里建起了教学楼、宿舍、可容纳几百人的礼堂、课外文娱活动中心、直观形象教学的模型室、防敌人空袭的掩蔽部。相比之前的军官教导队、红军学校,红军大学的教学内容更具深度和广度,并开始着手研究军队在现实中的问题与瓶颈,不断破解难题,当时就已在研究如何把红军打造成真正的人民军队,把工农组成的游击队变成正规军,以迎接严峻的斗争。研究平时怎样教育管理部队,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巩固政治委员制度等等。战时革命家为国为民的胸襟,今天读来仍深深感怀。
他办的红军大学,所做的研究工作始终是为着革命的胜利,为人民军队服务的。大学是红军的缩影,红军是学校的扩大。红大所教所学的,也就是红军所做所用的。为了让红大更密切地联系实际,学校的负责人和教工人员经常是部队、机关、学习轮换和交流,经常是前线后方,后方前线。
残酷的战争,没有阻挡住红大学员们的满腔爱国之情,校园里到处都是歌声嘹亮,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红校和红大办的刊物《红校周刊》、《革命与斗争》、《红色战场汇刊》以及《红炉》,深受校内外官兵的欢迎。学校生动活泼的积极氛围,使红大成为指战员所仰慕向往的地方。
何长工,这位长辛店走出的工人为人民扛了一辈子长工。他不求高官显赫,一生唯有奉献。在井冈山保卫战中与敌人搏斗时摔断了腿,他拖着一条伤残的腿转战南北,迎来了全中国的解放,拖着这条伤残的腿又战斗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九畹芝兰,不以无人而不芳。1985年6月24日,何长工始党中央写信,请求批准他辞去中顾委常委的职务。这是他第三次请退。第一次是他主动请求从军事学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下来;第二次是1982年,主动辞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职务。他在第三次的请退信中写道:由顾问委员会转向退休生活,在我一生中可以说是有一个转折,而且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转折。在这个岗位上,我想同样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人退志不退,人退党的信念不能退。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我终生奋斗的目标。
在他辞世后,他的老部下、老战友深切缅怀这位只知奉献的长工,为他撰联致敬:胸怀坦荡为国为民,气度豁达能屈能伸。
在漫山开遍映山红的日子里,家人按照何长工的遗愿将他的骨灰安放在他日夜思念着的井冈山,这位风尘仆仆的党代表回到了曾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安息在与他患难与共的人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