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人

二级分类:

“苏区第一个模范”傅连暲

        傅连暲是最早为红军服务的“红色医生”,中央红色医院、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的创始人。1933年初,傅连暲放弃了教会医院院长的优厚收人,举家迁到红都瑞金,把整个医院和全部家产都捐献给了党,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对党的事业的不懈追求。 1933年4月26日,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发表了《红匾送给捐助巨款的傅医生》的文章,称赞傅连瞕是“苏区第一个模范”。
        1.福音医院院长
        傅连暲,字日新,福建省长汀县人。从小随父母加入基督教会,得以在教会学校念书。1906年,考入教会办的中西中学。那时,汀州城疾病流行,许多穷人一旦染病,无钱医治,只有等死。傅连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立志要做一个治病救人的医生。傅连暲聪明好学,酷爱足球,又怀有学医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福音医院院长、英国人赖查理的赏识,主动提出每月资助他大洋4元;同时,另一位英籍加拿大医生李灼基也常常资助他。傅连暲念完中学,又考入教会办的“亚盛顿医馆”。赖查理的资助条件是为教会医院挤牛奶,傅连暲开始了在“亚盛顿医馆”5年半工半读的学习生活。他的老师李灼基非常欣赏傅连暲勤奋刻苦的精神,除了热心帮助他学习外,还经常带他出诊,使他获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916年,傅连暲以优异的成绩从医馆毕业,并被赖查理聘为汀州八县旅行医生。从此,他不辞辛劳,常年在闽西山区奔走行医,他以自己的医术和医德赢得了人们的爱戴。1918年,傅连暲被推举为汀州红十字会主任医师;1920年,他又被聘为福音医院医生,并担任“亚盛顿医馆”教员,兼汀州省立七中与汀州女子师范学校校医。这时的傅连障身着西服,脚穿皮鞋,成了当地享有盛誉的头面人物。
        身兼数职的傅连暲,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治学严谨。在他的教育影响下,陈炳辉、叶青山、黄成、曹国煌等学生后来成了杰出的医务工作者,并且走上了革命道路。傅连暲对求医看病的人总是有求必应,尤其是对劳苦人民,他用自己的积蓄在自家设了一个诊所,有的穷人请他看病不但不要钱,还给钱资助他们买药。1925年,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全国各地爆发反帝爱国运动。这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反帝风暴,汀州城里包括教会学校在内所有学校都沸沸起来。福音医院院长赖查理慑于汀州反帝运动日益高涨,离开汀州,避往厦门。赖查理走了,但是医院是大家需要的,深孚众望的傅连暲被推举为福音医院院长。
        2.初识革命
        以傅连暲的医技和声望,他和他的家庭完全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他却与革命结了缘。傅连暲的侄女傅维钰是共产党员,在一所中学里任英语教师,她常常将诸如《新青年》、《共产主义人生观》、《赤都心史》一类的杂志和书籍带回家中,除自己阅读外,还让傅连暲阅读,傅连暲因此接触到许多新思想。其中瞿秋自主编的《新社会》旬刊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的思想开始倾向革命。后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深有感触地说:“瞿秋白所著之《新社会观》,它给了我一极深刻的印象,使我更懂得革命的人生观,因此更加同情革命,并进而直接参加革命。”傅连暲真正接触革命是从出于医生的天职收治伤病员开始的,红军中许多将士都得到过傅连暲的救治,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而影响着傅连暲的人生道路。1927年8月,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在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等率领下挥戈南下,在江西瑞金壬田和会昌接连打了两次大仗,歼灭国民党钱大钧部4个团,俘获敌军官兵90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然而,在激烈的战斗中,起义军也有不少伤亡,大约有300多名重伤病员需要救治。傅连暲不顾危险,立即发动汀州所有的医务人员,以福音医院为中心,成立临时“合组医院”,收治伤病员。他还以博爱和人道的名义,发动募捐,所需药品全部由福音医院无代价供给。并动员汀州女子师范和省立七中女生协助看护伤员。从会昌到汀州有180多里山路,加上天气炎热,许多伤病员送到医院时,伤口都化脓发炎,必须立刻手术。可是当时汀州城里能做手术的医生连傅连暲在内只有3个人。傅连暲挺着肺病痊愈不久的虚弱身子,夜以继日为伤员做手术。医院人手不足,他把全家动员起来,母亲、妻子还有12岁的女儿都到医院看护伤病员。
        当时还是营长的陈赓,左腿两处中弹,膝盖筋被打断,腕骨骨折,伤势严重,按那时的医疗技术只有锯腿才能保住性命。傅连暲非常佩服这位年轻、勇敢、有才干的青年军官,他采取“保守疗法”,精心治疗,陈赓的伤腿得以保存下来。陈赓深为感动,在回忆录《从南昌到汕头》一文中,谈到这段经历时写道:“他(傅连暲)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同情我们的医生,承他尽心照护,使我直到现在都很感激。”起义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徐特立,年纪50岁了,患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发着高烧,昏迷不醒,在傅连暲的精心调理下,病情迅速好转。那年,徐特立刚刚加人中国共产党,在福音医院养病期间,他经常跟傅连暲谈心。徐特立老骥伏枥的精神给了时年33岁傅连暲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久,南昌起义的伤病员大部分归队南下了。有些重伤员留在福音医院继续治疗,傅连暲千方百计保护他们免遭敌人的迫害。一个多月后,这批伤病员也陆续痊愈出院归队。
        3.同情革命
        傅连暲同情革命,他利用自己的名望和社会地位,为党做了不少秘密工作。在汀州还处于游击区,斗争复杂激烈的环境中,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首次人闽,消灭郭凤鸣旅2000余人,占领汀州城。当时,正当天花流行季节,红四军中发现有人患天花,一旦蔓延,将会严重影响战斗力。傅连暲立即向朱德军长建议赶紧给全军种牛痘,朱德接受了这一建议。于是,傅连暲一边为红军治疗伤病员,一边用了半个月时间,为红四军全体指战员种了牛痘。红四军离开汀州时,傅连暲又介绍他身边的两名得力医生叶青山、黄成随军服务。后来,他们都成为红军中优秀的卫生工作领导人。
        中央苏区由于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信息十分闭塞,从报纸上获取信息是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一大法宝。遵照毛泽东的建议,傅连暲以福音医院的名义,订购了上海的《申报》、  《新闻日报》,广州的《超然报》、《工商日报》等各种报纸。他化名郑爱群,通过汀州邮局的地下党员将报纸转送给毛泽东参阅。毛泽东在戎马倥偬的军旅途中,得到这些重要的参考资料,非常高兴,每次收到报纸都要亲笔给傅连暲写收条。
        傅连暲的思想越来越倾向革命了,他坚信真理,把自己当成了红军的一部分,倾尽全力为红军服务。 1931年,汀州连同整个闽西已经成了巩固的根据地,福音医院也成为了中央苏区最大的一所医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中央领导人和红军指战员前来这里求医看病。但是,由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经济封锁,药品十分紧缺,毛泽东指示傅连暲派人到上海买药,并在上杭、峰市、汕头、上海等地开设地下药店,建起了一条从苏区到上海的秘密药品采购运输线。1931年12月,周恩来从上海经汀州前往瑞金时,又指示福建省委书记罗明拨款给傅连暲,采购药品。傅连暲欣然领命,派自己的学生、共产党员曹国煌前往上杭和峰市开设的地下药房为苏区采办药品和医疗器械,不幸被敌人发现,曹国煌壮烈牺牲。
        4.追随革命
        1932年1月,傅连暲根据毛泽东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为红军培养医务人员的指示,在福音医院仓U办了中央苏区第一所“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看护学校”,傅连暲为校长,红军派来了政治委员张悌,教员有陈炳辉、萧自高等;不久,又开办了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仍由傅连暲兼任校长。傅连暲选择部队中最常见的疾病和最常用的药物来编写课本,采取理论与实际、课堂与临床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亲自授课,把这两所学校办得很有成效。中央看护学校和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红军造就了由红军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医务工作者,由于战事频繁,部队中急需医务人员,这些学员很快就成了红军队伍中的医务骨干。
        此时的福音医院在傅连暲的带领下,俨然成为了一座红色医院,只是为了方便到白区购买药品和订购报纸,才保留着教会医院的名称。 1933年初,中央政府接受毛泽东的建议,决定将汀州福音医院迁往瑞金叶坪杨岗下,苏维埃中央政府以该院为基础,正式创办了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听到这个消息,高兴的心情无法形容。他说服了家人,将全家迁往瑞金,将自己积累多年的全部家产一并交给医院。当时,中央政府派了170多名运输人员,两个多星期往返数次,才把医院的所有设备、伤病员搬到瑞,金。傅连暲出任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所红色医院的院长,以自己的无私与大义之举赢得“苏区第一个模范”的赞誉。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组织上考虑傅连暲的肺病还没有完全好,且患有胃病和痔疮,怕他经受不了长途跋涉之苦,提议送他回汀州。对于一个基督教徒,有名望的医生,国民党不至于对他怎么样,他仍可以继续办医院,当院长,过着富裕舒适的生活。但是傅连暲坚决要求随部队长征。这时留在苏区主持工作的项英也来劝他留下,傅连暲态度非常坚决,组织上只好批准了他的请求。长征出发的时间非常仓促,傅连暲因忙于整理行军药品,来不及回家与亲人告别,只派一个人到他家,将他需要的药品和器械取去,就匆匆跟随部队出发了。
        在长征艰难困苦环境下,傅连暲与医务人员一起冒着枪林弹雨,为负伤的战友急救包扎。为了躲避敌机,部队改为日宿夜行,到达宿营地,大多是黎明时分,傅连暲常常放弃休息,一到宿营地就背上药箱给战友们看病,看完病再回住地吃饭、睡觉。傅连暲为许多红军将士治好了伤病,而自己的身体并不十分健康。他曾得过肺结核,出发之前胃病和痔疮又复发了,经常使他疼痛难忍。连续的战斗和奔波,他有好几次出现了昏迷。最严重的一次,他连人带马一起跌进了河里,险些丧命。但是,他仍然不知疲倦地奔跑于伤病员队伍中,治病救人。长征途中,傅连障不知道处置了多少伤病情况,一路上,他虽然负责朱德的保健,却使周恩来从疾病中恢复了健康,为邵式平、王树声治好了伤寒,为贺子珍接生……在爬雪山、过草地最艰难的时候,他发明了用辣椒驱寒,使一个个生命保存下来,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5.“第一个红色医生”
        从为南昌起义部队救治伤员到跟随红军部队长征到了延安,傅连暲已经为党工作了10年,虽然他仍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却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已经是一名坚定的革命者。傅连暲参加革命后,曾多次要求加入共产党。起初,中央认为他暂不入党对革命更为有利,更便于为党工作。后来,毛泽民要介绍他人党时,又因肃反扩大化,他蒙受诬陷而未能实现。在延安,傅连暲患有痔疮,白求恩大夫为他开了刀在他休养期间,张国焘作为边区政府主席来看望他。为了表示感谢,傅连暲给张国焘写了一封言。后来,张国焘事发,他也因此再蒙不白之冤。1938年,毛泽东因牙齿不好,派傅连暲到西安买药,并请一位牙医来医治。当时西安是反共中心,情况很复杂。傅连暲离开延安前,再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西安办事顺利归来,毛泽东和陈云亲自介绍傅连暲参加了中央党训班学习。然后,由党训班班主任王德和胡嘉宾作介绍人,于1938年9月7日,傅连暲被正式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傅连暲44岁。已到晋绥根据地的白求恩得知入党这一消息后,发自内心地说:“教徒成了共产党,真有意思!我还以为傅医生早已是共产党了。”
        1938年以后,傅连暲一直担任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等领导职务,并继续负责中央首长的保健工作。他除了给中央领导看病,还抽空给学校、保育院和附近老百姓看病,受到当地军民的欢迎和尊敬。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傅连暲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等职,为新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从一个教会医院的医生成长为一名人民解放军的将军,傅连暲完成了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转变。毛泽东说,傅连暲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红色医生”;陈毅说,傅连暲“对党是有功的”;谢觉哉说,“寿人寿国功在党,傅公名应列首榜”。
        1937年,一位法国记者在延安获悉傅连暲曾是一个基督教徒时,感到十分惊讶,特地请他发表谈话。傅连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他如何从一个基督教徒走上革命道路,即使是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从未动摇过他的信念。法国记者非常感兴趣地连连问他为什么?傅连暲说:“我留在红军这么多年是由于以下的原因:第一我感觉我是属于一个受压迫的民族和受压迫的阶级;第二我受了共产党教育家瞿秋白的感动;第三责任所在义不容辞,因为红军在最初时虽然有许多伤病员,然而没有医生,我就感觉到我应当去做这个工作。红军是为人民利益奋斗的真正人民军队一这个事实我从多年经验中认识清楚了,它是一个保护祖国和人民群众的最有纪律的军队。……还有我之所以留于红军中者是因为我深信它指示了我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解放的道路。”
        傅连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傅连暲走出了这段传奇人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