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人

二级分类:

为苍生问平均的蔡会文

        蔡会文1908年出生于湖南攸县凉江乡山田一个富有家庭。其父蔡开先早年也给人帮过工,后来靠勤劳和智慧挣下了不小的家业,近一二十年的时间才积攒起千担租的家当,在当地算是数一数二的首富。
        虽家境富裕,但父母都心地善良,为人宽厚。蔡家老屋后的油茶林,冬花秋果,一年四季,把蔡开先一仓的大油缸灌得满满的。眼看着蔡开先日渐富庶,当地土豪、团总陈洋芬眼红,又仗着手里有几个团丁,处心积虑陷害蔡家。他伪造字据,勾结官府,说蔡家老屋后的油茶林是他家祖传的,蔡开先是占了他家的地私自种了油茶,且多年未交一分钱的租。蔡开先本就大字不识两个,面对突如其来的诬陷,公堂两边又衙役森严,他结结巴巴想也想不出话来应对。对于阴险的陈洋芬,他本想申诉,可县太爷却抢先开口结了案。他不明不白就吃了哑巴亏,豪绅仗着势力用一张烂草纸夺去了他半座茶山,这次打击使他躺在床上半个月都起不来。
        为了保住自家的家财,也为了光宗耀祖,蔡开先发誓要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培养成读书人,让他们出人头地,使蔡家成为当地有钱又有势的绅士之家。他不惜血本,把两个儿子送去读书。两个儿子也没辜负父亲的期望,老大蔡南阶在攸县第二高等小学毕业,老二蔡会文更加争气,小学毕业后又考取了长沙长郡中学。如果按照蔡开先的安排,蔡氏兄弟凭着家庭的经济条件和自身的文化水平,在当时的社会中,完全可以走上一条飞黄腾达、高官厚禄或至少也是衣食无虞的人生道路。然而,蔡会文兄弟偏偏没有走父亲所希望的坦途,而是走上了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旅程。
        蔡会文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中华民族内外交困,农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江西赣南流传的一首民谣正是贫苦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五更起,半夜眠;风雨来,霜雪奔;无粮食,糠充饥;豆角衫,洞满身;无腰带,捆箩绳;烂布块,当毛巾;睡秆堆,盖蓑衣;水当镜,柴当枕。”官府苛捐,土豪盘剥,天灾和战争造成民不聊生,农民无以生存,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蔡会文家里有个长工叫张冬瓜,他从小总爱跟着张冬瓜,叫冬瓜叔叔,冬瓜也很喜欢他。他天天缠着冬瓜问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一天晚上,钻在冬瓜叔叔被窝里,又开始问他这个名字由来,拗不过他,冬瓜就给他讲起了自己心酸的往事。他已说不清祖上是什么时候开始扛长工的,只听说,他曾祖父也出生在现在住的破庙里。母亲跟他讲,在他出生前一年,四月天开始到冬至节就一滴雨都没有,东家的稻子也旱死了。他父亲㣑f.十晚上一结账,还欠了东家饭钱。眼看着他娘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可屋里屋外找不到一颗粮食。第二年开春,趁着春雨,他爹在破庙小溪边种了几棵冬瓜苗,好在老天开眼,那年夏天,瓜秧上窜着满满的冬瓜。一家守着冬瓜过日子,早上冬瓜汤,晚上冬瓜糊。他生下来的时候,接生婆说他一身毛糊糊的,也像颗小冬瓜。于是,冬瓜这名字,就一直叫了下来。直到他六岁那年,还是拿冬瓜当饭吃……他姥姥看他吃得有味,又心疼又喜欢,说是冬瓜吃冬瓜!
        听完这个故事,蔡会文鼻子一缩一缩的,悄悄地流着泪。从那以后,他更是天天黏着冬瓜,还时常让母亲给冬瓜家里拿点吃的穿的。
        蔡会文悟性很高,又好学。他父亲给他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老先生陈济贤,陈老先生也喜欢这个聪慧的弟子,经常悉心指点,教授了他很多知识。一日先生写了一副上联:山上有山山山抵债债债索命根。
        蔡会文看后,不做声地写出了下联:田中不田田田收租租租伴饿殍。
        陈老先生看了会文对的下联后,激动万分,兴冲冲地挥毫写了横批:祈祷苍天开眼。对他教育也更加上心。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也波及攸县的偏僻山村。他离开家乡,来到盘田小学读书,进步的青年教师更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通过这些青年教师,他接触到了《新青年》中的进步观点和老师讲的革命道理。一次,老师以“我的家乡”为题,叫学生写作文,15岁的他写道:
        有山又有田,家乡叫山田。
        农夫做牛马,土豪像神仙。
        同生一块地,贫富两个天。
        何时得平均,我要问苍天!
        家里出了个了不起有才华的读书人,父亲很激动,终于可以挺起腰板做人,不用受人欺负了。读书做大官,是他对儿子最大的期待。
        1925年下半年,蔡会文考取了长沙长郡中学。此时的长沙,是湖南革命的中心。各种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茶,早就具有强烈民主革命意识的蔡会文,  自觉地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在斗争中,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决心彻底背叛自己的阶级,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1926年底,蔡会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长郡中学,蔡会文第一次感受到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浪潮,长沙街头不时响起震天的喊声: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这时的他虽还不了解斗争的实质,但是却感受到了自由的空气,对这个陌生而广阔的斗争天地充满新奇与向往。他要努力认识这个新世界,一有空,就到街头倾听革命爱国演讲,认真阅读由何叔衡、谢觉哉等主办的《湖南通俗报》等进步报刊。这些刊物让他第一次对劳工问题、妇女问题、民众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剥削制度等有了一定理性认识。多年来他心里始终有个结,今天这个结终于要打开了,他感到豁然开朗。以往在家乡的村里,他以为乡亲们受苦是因为地主的剥削,现在他渐渐明白,不仅是地主剥削,还有军阀和帝国主义等,豪绅官吏依附军阀势力,跟外国帝国主义结成反革命联合,在层层重压下人民苦不堪忍,国家任人宰割。
        1925年10月,军阀赵恒惕屠杀安源煤矿工人俱乐部副主任黄静源,激起群众的愤慨。长沙掀起更加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军阀斗争。蔡会文积极加人斗争行列,在他面前,成千上万的工人、学生,不顾反动派的疯狂镇压,慷慨激昂地进行演说、游行。愤怒的口号声响彻天空,举过头顶的旗帜,标语汇成洪流,气势磅礴地在街上向前奔涌。他为眼前这些工人学生震撼,他们不顾个人安危,高呼爱国口号团结战斗的悲壮场面使他热血沸腾。他接替了喉咙已经嘶哑的战友,振臂高呼口号奋勇前行,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这口号是从他心里喊出来的,这个热血青年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国家,在后来的斗争生涯中他都在为人民而战,为国家而战。
        游行后的晚上,他辗转反侧。他忘不了今天与战友们并肩战斗的壮烈,更忘不了家里当长工的叔叔,忘不了乡邻们还处于被剥削压迫中。在跟同乡商量后,由他组织成立攸县旅省同学会,学习省会各界斗争经验,影响和扶持家乡的革命活动。同学会成立后,他经常召集会友开会,学习马列著作,畅谈感受。他还主办《攸县同学报》,使大家有了交流思想的平台。
        为了拯救国家民族,他和学友互相砥砺:“砥柱中流责唯我!”从此,在长沙街头,在游行队伍中,多了一面“攸县旅省同学会”的鲜红旗帜,为首的就是蔡会文。在历次爱国学生运动中,他总是那样刚毅地走在斗争的最前列。 1926年3月,在长郡中学的攸县学生中,他第一个成为共青团员。
        这年寒假,正当他准备着寒假期间带领同乡学友回攸县开展减租减息退押斗争,实行一切权力归农会时,传来了令他振奋的消息。长郡中学党组织批准他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了。从此,他更以共产主义战士特有的激情,投入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
        寒假中,根据党组织的安排,蔡会文回到家乡开展工农革命运动,发动群众成立农民协会,展开与土豪劣绅的斗争。他跟同乡学友讲,我们家族都是地主,要使农民群众毫无顾虑地投入减租减息退押斗争,一定要先从我们自己家里做起。他们都坚信,只有革命才是中国的出路。为了中国的出路,他们对斗争的方向和方法坚信不疑;为了中国能有出路,他们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家族的利益。
        他一进家门,就把父母叫到一起,跟父母说:“你们要破产!把粮食、田土、山林分给农民!”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  自己盼着他能早点撑起门户,把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操持好,可没想到日思夜想盼回来的儿子却给自己带来这样一个结果,父亲又气又委屈,蹲在墙角号啕大哭,想不到自己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家业竟要败在自己亲生儿子手中!一向疼他的母亲也只能站在一边一个劲地用衣袖抹泪。几天后,在山田乡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上,蔡会文首先安排苦大仇深的贫雇农诉苦,然后自己走上主席台,号召大家团结起来,谋求自身的翻身解放。会后,蔡会文将参加大会的贫苦农民带到自己家里,开仓分谷。每个贫苦农民都分得一担粮食和一块银元。蔡会文革命从自己家里开始,在当地成为佳话,山田乡的工农革命运动从此轰轰烈烈,土豪劣绅吓得惶惶不可终日。1926年冬,攸县的农民运动遍及全县。到年底,全县建立了七个区,四十多个乡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十余万人。
        斗争中,他得到锻炼,也认识了应该如何进行斗争。 1927年2月,为了保卫和推动革命运动向纵深发展,中共湖南省委决定成立湖南省农民自卫军干部训练总队,从各县抽调农运骨干进行培训,为建立革命武装作准备。他作为学生党员的优秀代表,被选人干训总队学习,在第三中队第二班任班长兼党小组长。当时的教官都是黄埔军校的军官,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学习期间,他非常刻苦,而且很能吃苦,他虽然还是学生,但对紧张艰苦的训练生活不仅没有半句怨言,反而常常告诫自己,要在艰苦中磨练意志,在训练中增长本领。经常学员们都离开了训练场,他还,个人在坚持不懈地为自己增加训练难度和强度。
        他的战友不忍心看他太辛苦,劝他休息时,他语重心长地跟战友说,日后的战斗,绝不会像我们逛街、聊天和谈理想那样轻松的。为了心中的理想,他投入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还常把右臂包扎起来,努力训练用左臂用枪,面对不解的战友,他讲,如果在战场上右臂负伤了,是撤下火线,还是甘当俘虏,当然是要继续坚持战斗。如果左手不会打枪,还不是只能干瞪眼?
        在三百多个学员中,他文化水平最高,但他很谦虚,跟工农出身的同志相处很亲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学习和训练上,进步很快,军事和政治考核达到全优,很快被提升当了排长。
        马日事变后,省会长沙血雨腥风,被反动派通缉追捕的蔡会文从长沙潜回家乡,准备筹措盘缠前往武汉寻找党组织。儿子是娘的心头肉,自从知道儿子要革命后,老母亲再也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粮食、银元、家产没了不要紧,能吃饱就行。可外面到处杀人,在小儿子的带动下老大也投身了革命。家里形单影只的两位老人,本指望好好干,兄弟俩能娶好媳妇,自己早日抱孙子。可如今,只剩他老两口花白着头发在一天天老去。儿子不成材,没有家当都作罢,怎么样也要图个安生日子啊。看着儿子背起行囊要出门,母亲再也忍不住跪在大门口,悲切地哭:崽呀!你看看外面死了多少人呀?你不为自己着想,难道也不为我们这两个老骨头想想?蔡会文何尝不想在家里多陪陪母亲,自己身在外,闲下来时也常常想起家人,尤其是从小疼爱他的母亲。可是、他有事要做,他要为国为民去战斗。他轻轻地扶起母亲,刚擦掉她的泪,自己又忍不住落泪了:“娘!请恕儿不孝,我这一生只信奉共产主义,其他事无法顾上了!”他擦干母亲的泪水,狠狠心走出了家门。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能回来。而这位母亲,多么不情愿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两个儿子都去革命了,日日夜夜都在为他们而担忧。可在后来,这位对儿子关怀备至的母亲被捕后,为了不牵累儿子,毅然投河自尽。
        离开家乡后,蔡会文在武汉找到了党组织,被党组织安排在北伐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他总在回想着,为什么当日革命如火如茶的长沙,转眼之间就被军阀杀得一败涂地,湘东各县十多万农民大军,为何会被窜回的土豪搅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1927年秋,蔡会文随部队参加了秋收起义,并随毛泽东来到井冈山,参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928年,工农红军来到地处永新南乡的秋溪后,这个村庄又重新充满了生气。秋溪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了党的组织,成立过农民协会,大革命失败后遭到敌人严重的摧残和破坏,这里的土豪劣绅也特别猖狂。红军到井冈山后老乡们才摸下山,在废墟上收拾破碎的家园。
        秋溪村是七溪岭脚下的一个自然村,与龙源口、厚山两个自然村互为犄角。上七(公里)下八(公里)的七溪岭,是永新上井冈山的主要交通要道。一定要把秋溪的群众发动起来,把秋溪南面的新老七溪岭建成保卫井冈山的坚固前沿阵地。为更好地把群众发动起来,毛泽东带时任红四军31团1营党代表蔡会文到这里来从事群众工作。蔡会文白天跟老乡一起劳动,晚上点上火把,到一家一户去了解群众的困难和心声,向他们宣传革命的道理,让他们敢于起来斗争。
        在他的带动下,觉悟的群众开始勇敢地斗争。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涌现了一批斗争性强、工作积极、敢于牺牲、严守纪律的贫苦农民。2月底,秋溪“明心寺”响起低沉和庄严的声音:“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这是毛泽东带领5名党员庄严宣誓,他们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并将热血奉献给党。毛泽东在井冈山亲手创建的边界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一秋溪乡党支部诞生了。党支部成立后,毛泽东回到了井冈山。他让蔡会文继续在秋溪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果。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半个月之后,以原来的秋溪乡党支部为基础,又发展了30多名党员,建立了中共秋溪乡特别区委。
        秋溪乡党支部的成立使井冈山根据地周边有了稳固的基础,党支部积极领导秋溪乡农民开展革命斗争,组建了井冈山时期第一支暴动队——秋溪暴动队,有力地保卫了红色政权,巩固了湘赣边界根据地。这支暴动队先后参加了黄洋界保卫战、“四打永新”、永新困敌、龙源口大捷、“九打吉安”等战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龙源口大捷。
        “五月里来是端阳,七溪岭下摆战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这首歌谣讲的就是龙源口大捷。 1928年6月23日,在龙源口新老七溪岭一带,与数倍于红军的国民党赣敌杨池生、杨如轩两个师激战,打败两杨,粉碎了赣敌的第四次“进剿”,第三次占领永新县城,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这场战斗的胜利也得到了七溪岭山脚下秋溪党支部和秋溪暴动队的倾力支持,他们与其他农民赤卫队一起毫不畏惧地手握梭镖、马)9、鸟铳,带着鞭炮、油桶积极配合各部行动,投入猛烈的战斗中。
        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后,红军就成立了军官教导队和随营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在一场场硬仗恶仗中,能保证坚强的战斗力,一个指挥员倒下了,随时能向前方补充优秀的干部。
        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军官教导队由宁冈茅坪迁至茨坪。 1928年8月,蔡会文奉命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党代表。他到任后,发现学员素质不一,出身不同。有的是从军队各个连队和根据地的赤卫队里选拔出来的优秀战士,有着顽强的革命精神,但是却不大懂战略战术,还有的是绿林武装改编而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凭义气行事惯了的他们还不理解也不习惯革命军队严密的纪律。如何使他们成为英勇善战的人民革命军,这对还不满二十岁的他来说,是个艰巨的新课题。培训好战士,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胜利,培训也是与敌人作斗争,只能胜。从此,他开始潜心学习,用心研究,总结回顾过去的斗争历程,研究该如何培养好这批军事骨干。
        从上井冈山以来,他深切认识到战争的胜利要靠全体指战员们一道去夺取。战士们也都有顽强的战斗力,但是,红军为什么要打仗,却不是每一个革命军人都能够正确认识和说清的。深夜了,他还在想为何以前长沙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一夜间失败,为何工农革命军在恶劣环境中还能一天天壮大,尤其是三湾改编以来,军队的精神面貌昂扬向上,根据地百姓也是喜气洋洋的。这些究竟是为什么?
        他把自己的读书学习经历,以及从参加秋收起义后,开辟和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的全部实践所得,编成教材,向学员讲党的领导的意义、工农红军的性质和革命目标、红军严守纪律的重要性、保护群众利益是我党我军的根本等。逐步引导学员思考工农武装是靠什么来生存、巩固、发展和壮大的。
        他不仅上政治课,还亲自担任军事教官。军事课上,他和学员一道摸爬滚打。为提高学员实际指挥能力,他还带领学员参加反“会剿”战斗。黄洋界保卫战时,红军不到两个连的兵力留守山上,他立即把教导队全体学员拉上哨口,配合31团1营的两个连和当地的群众挖壕沟,布鹿寨,削竹钉,设陷阱。看着一道比一道高、一道比一道奇、一道比一道险的防御工事,学员们子弹袋虽扁扁的,可他们却一个个情绪高昂,满怀胜利的信心。
        蔡会文在与学员交流时,发现学员的笔记本上经常有各种各样的符号,原来是学员把不会写的字就画个圈或其他图形代替。这些学员要走上战场指挥打仗,部署作战命令,还要从事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文化不多,怎么适应复杂的战争?于是,他在军事训练的同时加紧文化教育。没有黑板就用石头代替,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他把红军的三大任务、革命口号、军事术语等编成教材,—教大家认读书写。每次外出执行任务,他就布置学员把学到的“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标语,用笋壳蘸上石灰水写在墙上。
        可能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能想象到我们的党和军队是怎样从井冈山这样艰苦的斗争和生活中走出来,走向革命胜利的。由于山上物质匮乏,蔡会文只有一条长裤,平时他都不舍得穿,只穿条短裤,当外出执行任务时才会穿着这条长裤。好不容易筹来的粮食,也常常是谷子,而在偏僻的山村,没有石磨。他就和大家把谷子一撮一撮放在两块扁平的石头中一点点磨出米来。为了让学员有更多的学习训练时间,他就利用开会的时间带领干部一边讨论问题,一边用石头磨米。学员们知道后,都不忍心让他一个人干,大家开始开会时磨米,后来一边看书也一边磨米。
        他深知战争是智慧和土气的较量。为了让学员能有勇有谋,他利用课内外一切机会循循善诱。一位学员能认字写书信后,兴冲冲地来找他:党代表,今后地主别再想拿假地契、假字据来骗我啦。他亲切地告诉学员:我们学文化,不仅仅是为了看字据,写借条,而是要认识真理,改变黑暗的社会,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在他的启发下,学员都抓紧点滴时间学习,把学习提高到政治任务的高度。常常深夜了,他们还围在松明火前看书、练字。本子上的字虽还是歪歪扭扭的,可一笔一画都写出了他们的内心: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坚决奋战到底!
        学员的进步让他感到由衷高兴,但他一点都不轻松,他在不断地琢磨如何教得更有成效,让学员能把我军的战略战术融会贯通?为了启迪学员智慧,他找到一个好办法。捡来碎瓦片、石块,磨圆,糊上纸,写上字,做成象棋。通过象棋对弈把战略战术融入进去,让学员转转脑子,换换思维。
        他常常跟学员对弈。一次对垒,学员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把卒子一个个拉出去,直逼对方前沿阵地。他则一面巩固前沿阵地,一面组织反攻。正当学员卒子准备夺帅旗时,他轻而易举就抢了对方的马,掩护了部队撤回,还毙了对方的将。
        对输得不太甘心的学员,蔡会文讲,在作战时,要注意观察分析对方的战斗行动部署,每一个动作的意图。你为什么输了呢?只顾集中自己的兵力于一线,孤注一掷,企图以强攻硬拼取胜。战争是全方位的,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可是,你的左右两翼呢?空虚了,为敌人留下空间,而你的机动兵力又压在了死角上,导致前方后方隔断,无法协同配合作战,能不输吗?我们对于实力比自己强的敌人,要想方设法,用我所长,克敌制胜。战斗就像这棋局一样,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开始实力强的下不好,用兵不慎也会被吃掉;开始比较弱,善于用兵遣将,也可步步为营,取得主动权,甚至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把敌人陷入自己安排的天罗地网,我们工农红军,就是要英勇顽强地跟敌人斗智斗勇。
        几年革命斗争的考验,使蔡会文迅速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红军干部。 1930年6月,红四军在福建长汀扩编为红一军团。由于蔡会文的杰出才能,他和罗荣桓一起,由毛泽东亲自提议,由支队政委破格提拔为军政委,担任红三军政委。此时的蔡会文年仅22岁。他和军长黄公略一道,领导部队积极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与兄弟部队一道,粉碎了蒋介石消灭红军的阴谋。
        在中央苏区时期,蔡会文受到“左”倾错误打击。1933年10月,蔡会文被迫辞去红八军(红17师)政委职务,回省军区专门从事地方武装的领导工作。1933年11月湘赣省第三次党代会后,为了打击蔡会文,“左”倾错误路线领导者企图从蔡会文的家庭出身上打开缺口。这年的秋天,一支武装小分队专程赶到数百里外的攸县凉江,将蔡会文的老母亲捉到永新关押数月。为了不连累儿子,老人趁人不备,跳人滚滚东去的禾水河。噩耗传来,蔡会文哭得肝肠寸断。母亲为他和哥哥操碎了心。家里虽然富有,但母亲并不因此而刻薄,为人宽厚,周围的穷人时常得到她的接济;两个儿子走上革命道路,她虽然不情愿,但也给予了相当的理解和宽容。今天为了不连累儿子,竟毅然走上了不归路!
        蔡会文对这一系列接踵而来的打击,始终以共产党员的宽阔胸襟,坦然面对。一方面,他坚持真理,与“左”倾错误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另一方面,蔡会文从革命的整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委曲求全,他不顾个人恩怨,更加勤勤恳恳地工作,并竭尽全力减少因“左”倾路线给革命事业带来的损失。晚上,他背着妻子关上门违心地写“检查”,白天他又精神抖擞地指挥作战,冲锋陷阵。
        1934年2月,蔡会文被“左”倾错误路线排挤出湘赣苏区。他怀着依恋,怀着忧虑,告别了湘赣边这块英雄的土地,告别了不久即将分娩的妻子,而这一走竟是永别。临行时,蔡会文向省委写了一封信。信的最后是勉励战友和同志们为苏维埃新中国而斗争!
        由于“左”倾错误指导,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蔡会文受任于危难之际,任赣南军区司令员,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1935年2月,所有留在苏区的革命武装被敌10多万兵力全部围困在雩都和赣县之间狭小的仁凤山地区,形势十分严峻。中央分局决定机关和部队分路突围。蔡会文率领赣南省委机关和部队,奉命向油山方向挺进。一路上,蔡会文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他手持一挺机关枪,身先士卒,冲在队伍的最前面。由于敌人的重重阻截,出发时18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80多人,省委书记阮啸仙壮烈牺牲,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负伤被俘。身负重任的蔡会文始终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影响和鼓励全体指战员。部队到了桃江,几批被打散的战士陆续归队,队伍又达到了300多人。
        夜深人静,他依然憧憬着未来,心中洋溢着革命必胜的喜悦。
        料峭春寒浓,
        强敌追踪。
        夜行山谷月朦胧,,
        林密坑深惊敌胆,
        莫辨西东。
        血染遍山红,
        士气豪雄。
        餐风饮露志如虹,
        倦卧茅丛石作枕,
        若醉春风。
        中央苏区突围部队在油山会师后,组成了赣粤边游击总指挥部,领导赣粤边区的武装斗争。不久召开的长岭干部会议上,确定蔡会文率所部300多人到湖南的汝城、桂东一带建立游击区。在桂东的赤水仙,中共湘粤赣特委和游击支队成立。蔡会文任支队长兼政委,会议决定支队总指挥部设在赤水仙,以桂东县的东边山和西边山为活动中心,在湘粤赣三省边界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
        湘粤赣游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红军游击队的不断壮大,引起了湘粤赣三省敌人的极大恐慌。他们调集三个正规师,纠集游击根据地周边十几个县的反动地主武装,总兵力达三四万人,以东边山为主要目标,对仅数百人的湘粤赣边游击支队进行大规模军事“清剿”,还在纵横几百里的游击区内,实行“三光”政策,纵火烧山,洗劫村寨,强迫群众移民并村,企图切断游击队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艰难环境里,游击队员们过着非人的生活。蔡会文跟部下一样,没有房子住,就在山上搭茅棚;没有粮食吃,就啃草根树皮。
        面临极端困难的局面,蔡会文镇定自如,他一方面将部队分成若干小分队,走下山深入群众,秘密发展党组织,取得群众对游击战争的支持;另一方面他鼓舞干部战士坚决斗争,他经常深入到各个小分队的驻地,找干部战士谈心。他以自己成长过程为例,说:我是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不搞革命,完全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家里搞家业,享清福,可为什么偏偏要钻进深山吃苦?就是因为我相信共产主义,我要为它的实现奋斗终生。现在革命并没有失败,而只是处于低潮,在困难的时候,我们决不能丧失信心,不能悲观失望,更不能动摇叛变!他亲切又坚定的教诲让每个战士深受感动。战士们始终跟着他同敌人展开顽强的战斗。因为大家心中有数,蔡队长的肚子里也同自己一样,装的全是树叶和草根。
        1936年初春,在与粤敌余汉谋部的遭遇战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部队被打散,突围中,蔡会文身负重伤,拼死抗争,敌人残忍地割断了他的脖子。顿时,鲜血从这位年仅28岁的共产主义战士咽喉里喷涌而出。
        蔡会文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和家庭献给了祖国大地。为了他的理想,母亲被“左”倾错误执行者迫害致死,哥哥蔡南阶牺牲在长征路上,身怀有孕的妻子王兰英早逝。至今,我们都找不到烈士的忠骨,可是,他的浩气永贯长虹。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