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鼎丞:永远做人民最好的勤务员
1946年1月14日至3月8日,时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的张鼎丞与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一道在淮安主持召开了华中地区第一次群众工作会议,召集工、农、青、妇、民兵等方面做群众工作的干部七八百人集中培训。在会议开幕式上,张鼎丞作了一篇题为《永远做人民最好的勤务员》的重要讲话,他说:“我以人民勤务员的资格参加大会,我希望能做一个最好的人民勤务员;希望同志们教育我指导我怎样做好勤务员。……”
“我愿永远做工农的勤务员,工农兵是我们的主人。我这勤务员的任务是:使主人好好的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如果我们主人没有饭吃,我要为主人烧饭;主人没有米,我要为主人去找米;主人没有菜,我要为主人去找菜;如果我的主人要穿衣服,我要取衣服给主人穿,使他穿上不受凉。如果我的主人没有房子住,我要为主人造房子。我的职责,就是使我的主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我这勤务员,一方面担负着为主人的衣食住日常生活事务之外,还要拿起武器把强盗打倒,保护我的主人,使主人过好日子。”
“我要自动的去找我的主人,自动的为他服务,为我的主人——工农兵服务。我下决心使我的主人天天进步过好日子,比主人早起,比主人晚睡,先尽主人吃饱穿暖,我不计较我个人的辛苦。可是,我个人的知识有限,做勤务员的时间不久,经验不多,我的工作还没有做得好,所以,我还要好好的来学习我的业务。”
“我的主人太多了,单只华中解放区就有两千三百万人,我这勤务员力量还不够,我号召多一点人来做人民的勤务员。现在华中军队有二十万人,我要求我们的部队同志,一同像我,一样的来做人民的勤务员;我来做勤务员头子,我有责任要求我们二十万同志全心全力地为我们的主人服务。今天,我下决心为华中两千三百万人民服务,我希望我们同志大家一齐来为华中两千三百万人民服务,服务再服务,同时再进一步为中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服务,使他们都能过好日子。”
“我愿做一个长工,永远为人民服务,一直做到我的主人全体都过好日子,不需要我做勤务员的时候,我才不做,如果,我的主人那时还不能过好日子的话,则我做到我最后一口气为止,这是我的志愿。”
张鼎丞的这个讲话,语言通俗,充满着历史唯物主义,充分体现了党的七大关于群众路线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华中地区干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也得到中央的赞许,随即被批转各解放区学习。“永远做人民最好的勤务员”,是张鼎丞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白,也是张鼎丞行动的指针。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鼎丞就是党在闽西地区的负责人之一,领导农民运动,创建了福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福建第一支红军部队;几十年南征北战,建立了不朽功勋。
张鼎丞,1898年12月出生于福建永定,青年时期在做小学教师时,就积极参加了青年运动和农民运动。 1927年大革命运动失败,革命转人低谷,在残酷斗争环境中,张鼎丞不但没有退缩,而且进一步认识到共产党的勇敢,更加坚定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1927年5月,他率领家乡的部分农会会员参加了邻县广东大埔县的农民武装暴动06月,经大埔县委负责人饶龙光、张高友介绍,张鼎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鼎丞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领导者。张鼎丞入党后,中共闽南特委书记罗明将他派往永定溪南一带开展农民运动。 1927年7月,张鼎丞回到家乡,以金砂公学为基地,开始领导溪南一带的农民革命斗争。他以一个普通乡村教员的身份,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和革命道理,从中物色培养骨干分子,发展党员,建立起了溪南党支部。由于张鼎丞经常深入到老百姓家中,农民们都喜欢和他谈心,把他视为亲人。很快,溪南的各乡村都成立了农民协会,建立了党支部和团支部。在此基础上,党组织挑选了一批立场比较坚定的农民协会会员,组织秘密武装组织——铁血团,为后来的武装暴动打下了基础。铁血团白天站岗放哨,夜间进行军事训练与警戒,溪南的武装暴动已到了一触即发之势。1928年6月29日,在总指挥张鼎丞的领导下,永定各地举行农民暴动,数万群众一呼百应,很快就攻占了永定县城北门,后来,终因敌人反扑火力太猛,撤出城外。三天后,中共上杭县委宣传部部长邓子恢从上杭赶到永定与张鼎丞会合,考虑到当时的敌我态势,为了巩固群众的斗争热情,决定将斗争转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与建立苏维埃政权。从此,张鼎丞也开始了与邓子恢的患难与共,擎起南天一片红。
永定暴动之后,反动派对暴动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金砂乡到处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张鼎丞家的房屋也被烧为灰烬,家人只好离家漂泊。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张鼎丞与邓子恢当机立断,从暴动武装中挑选200多名最勇敢、最坚定分子组成了一个红军营,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任党代表。这是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与此同时,又在溪南区十多个乡召开众大会,宣传苏维埃和实行土地革命的意义,选举工农兵代表,先后成立了各乡和区苏维埃政府,在福建的土地上创建了第一块红色区域。
革命政权建立后,面临的中心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张鼎丞一面组织军民抗击敌人的进攻,一面积极领导分田运动,以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进一步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当时,中共中央还没有颁发土地纲领,福建省临委也没有具体的指示。对于张鼎丞和邓子恢来说,分配土地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他们找来了一些有经验的、熟悉土地情况的贫雇农、中农、富农代表召开座谈会,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充分发挥群众的造性,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步骤,使永定县溪南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的2万多农民分配到了土地,广大贫苦农民欢欣鼓舞,积极拥护新政权,为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胜利局面打下了基础。而其在土地分配中的创造,也岁党的土地革命政策的逐渐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第一次入闽,击溃了福建省防军郭凤鸣旅,攻克了汀州城。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苦斗中的闽西人民。张鼎丞等人立即把分散隐蔽斗争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向各地的民团发起进攻,策应红四军入闽作战。5月25日,张鼎丞率部配合红四军一举解放了永定城,成立了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张鼎丞当选为主席。同年6月,闽西暴动武装遵照红四军前委的指示,在连城新泉成立了红四军团第四纵队,傅柏翠任司令(未到职,后为胡少海),张鼎丞任党代表。在红四军的积极帮助下,闽西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到处是“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动人景象。
1929年7月20日,毛泽东在上杭皎洋指导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共闽西特委,张鼎丞当选为中共闽西特委委员、军委书记、红四军第四纵队党代表。同年12月,参加了在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会后跟随毛泽东、朱德转战赣南。
1930年7月,张鼎丞担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08月间,中共福建省委派人到闽西传达了李立三“左”倾盲动主义的行动计划,成立“闽西总行动委员会”,并且命令刚刚成立的红二十一军向敌人力量强大的广东东江地区出击,以图实现以广州、武汉为中心的城市武装起义。由于张鼎丞、邓子恢坚持从闽西和红二十一军的实际出发,因此被扣上了“新右倾”帽子,受到批评。事实证明,张鼎丞、邓子恢等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
可是,反立三“左”倾错误不久,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下,特别是在军事上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继续采用强攻硬打的办法,致使闽西红军越打越弱,苏区越打越小。对此,张鼎丞深感忧虑,他深入永定、上杭农村,指导各级政府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筹集大批粮食支援反“围剿”斗争,并率领红军独立团协同地方武装,按照毛泽东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阻击敌人的进攻。同时还办了红军武装,培养军事、政治干部,提高红军军政人员素质,壮大革命武装。
1931年12月7日,张鼎丞作为闽西代表出席了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土地人民委员。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张鼎丞被选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作为在斗争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革命领袖,张鼎丞深知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他特别强调省苏机关干部要到基层去,要密切联系群众。当时担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的温仰春对此感受最深,他回忆说:“我们是共产党员,依靠谁干革命?我们要依靠群众。力量不在我们这里,力量在群众之中。要扩大红军,打击敌人依靠群众,群众不起来,我们毫无办法。粮食也是靠群众……这一切要依靠群众,才能胜利。依靠群众,首先要关心群众,对群众漠不关心,就会失败。”由于张鼎丞的积极倡导,身体力行,省苏机关上至主席,下至普通干部,都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苏区干部的优良作风,在群众中传为佳话。
在反“围剿”斗争的艰苦岁月中,张鼎丞十分注意发展苏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有力地支援前线的斗争。他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作为苏区经济建设的重点。闽西原有许多荒田荒地,为了发动群众开荒种地,省政府发出布告号召各级政府组织开荒队,鼓励个人垦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激励措施:凡开垦荒田者6年之内不收土地税,10年内其使用,政府不予收回。张鼎丞经常深入基层指导,总结经验,及时推广,提倡增产运动,支援革命战争和改善群众生活。他十分重视树典型,表彰模范,以推动苏区工作的全面发展。当时闽西各县在扩大红军、支捂前线、发展生产、增产粮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模范区乡。如上杭才区、长汀涂坊区、宁化淮土区等。1932年3月,省苏维埃政府赠给才溪区一块光荣匾,匾上写着“才溪乡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区”。当地群众欢欣舞,立刻掀起生产和扩红两大热潮,当即又有70多人报名参军。不久毛泽东到上杭才溪区才溪乡搞社会调查,表彰才溪乡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经济的发展,不但冲破了国民党对苏区严密的经济封锁,有力地支援了反“围剿”斗争,而且还促进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可是,这位一心为民、克己奉公的省苏主席却在王明“左”倾错误执行者发动的反所谓“罗明路线”运动中,遭受到残酷的斗争和无情的打击。当时正值第四次反“围剿”最艰苦的时期,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发动岩永杭边区群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保护群众利益,保卫苏区。张鼎丞坚决支持罗明的做法,却遭到了“左”倾错误执行者的反复斗争,最终被撤销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职务。这场运动始于1932年6月,福建苏区真正开始是1932年8月,延续到红军长征前。期间,还进行过极“左”的查田运动。尽管在运动过程中,张鼎丞受到了极不公正的批判和处分,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即使是撤销了省苏主席职务,调任中央政府粮食部副部长到基层做筹粮、运粮工作,他仍然毫无怨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提前完成了中央要求筹办84万担军粮的任务。而事实再一次证明,张鼎丞的坚持是正确的。
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长征前,毛泽东曾对张鼎丞说:“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这是毛泽东被排斥领导地位后在宁都养病时,已经预见到第五次反“围剿”将会遭到失败,意味深长的一段话。作为毛泽东患难与共的好战友,毛泽东知道,在闽西,有张鼎丞熟悉的山山水水,还有他倾尽心血的革命事业,更有与他血肉相连的闽西人民。张鼎丞果真沿着毛泽东指引的路走去,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擎起南方一角天。中央红军长征后,张鼎丞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同邓子恢、谭震林等一起,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打破了国民党多次清剿,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配合了南方其他地区的游击战争,支援了红军的长征。
张鼎丞曾多次说过:“共产党人从参加党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献给了党。几十年来,同我一起战斗的同志很多都牺牲了,我是革命征途中的幸存者。想到已经牺牲的同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向党伸手要名要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45年,党中央决定在苏皖地区建立华中军区,电令张鼎丞担任军区司令员。他接到电报后,反复考虑,认为粟裕更能指挥打仗,当司令员比较合适,就向中央建议,由粟裕当司令员,他当副司令员。1954年初,中央明确张鼎丞主持中组部工作,他又向中央提出:我从地方来,对各地干部不熟悉,请中央派个部长来,我做具体工作。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派邓小平兼任中组部长,张鼎丞任副部长。 1954年9月20日,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正式颁布。党和国家急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健全检察制度。也就是在这届全国人大会上,张鼎丞当选为刚成立不久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64年,为了培养年轻同志,已经连任的张鼎丞主动要求不再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职务,但是,他仍然高票当选。他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上一当就是三届,任职时间丧达15年之久,成为新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检察长。这位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共和国开国元勋,在检察工作发展的兴盛时期和几起几落的曲折历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的正确指导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纵观张鼎丞的一生,很好地体现了他的革命坚定性和实践创造性相结合。革命的坚定性,在于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革命的创造性在于他碰到具体问题时,始终能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1945年10月,张鼎丞在谈到自己参加延安整风学习的感受时说:“我在延安几年,,参加整风学习,感受最深的是: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看待和处理问题,对个人来说,就要永远做一个对党对革命对人民事业忠诚老实的战士。革命一辈子,学习一辈子。学了几年,就学懂了四个字一‘忠诚老实’。”事实上,这四个字成了张鼎丞一生真实的写照。
“我愿永远做工农的勤务员,工农兵是我们的主人。我这勤务员的任务是:使主人好好的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如果我们主人没有饭吃,我要为主人烧饭;主人没有米,我要为主人去找米;主人没有菜,我要为主人去找菜;如果我的主人要穿衣服,我要取衣服给主人穿,使他穿上不受凉。如果我的主人没有房子住,我要为主人造房子。我的职责,就是使我的主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我这勤务员,一方面担负着为主人的衣食住日常生活事务之外,还要拿起武器把强盗打倒,保护我的主人,使主人过好日子。”
“我要自动的去找我的主人,自动的为他服务,为我的主人——工农兵服务。我下决心使我的主人天天进步过好日子,比主人早起,比主人晚睡,先尽主人吃饱穿暖,我不计较我个人的辛苦。可是,我个人的知识有限,做勤务员的时间不久,经验不多,我的工作还没有做得好,所以,我还要好好的来学习我的业务。”
“我的主人太多了,单只华中解放区就有两千三百万人,我这勤务员力量还不够,我号召多一点人来做人民的勤务员。现在华中军队有二十万人,我要求我们的部队同志,一同像我,一样的来做人民的勤务员;我来做勤务员头子,我有责任要求我们二十万同志全心全力地为我们的主人服务。今天,我下决心为华中两千三百万人民服务,我希望我们同志大家一齐来为华中两千三百万人民服务,服务再服务,同时再进一步为中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服务,使他们都能过好日子。”
“我愿做一个长工,永远为人民服务,一直做到我的主人全体都过好日子,不需要我做勤务员的时候,我才不做,如果,我的主人那时还不能过好日子的话,则我做到我最后一口气为止,这是我的志愿。”
张鼎丞的这个讲话,语言通俗,充满着历史唯物主义,充分体现了党的七大关于群众路线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华中地区干部群众中引起极大反响,也得到中央的赞许,随即被批转各解放区学习。“永远做人民最好的勤务员”,是张鼎丞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白,也是张鼎丞行动的指针。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鼎丞就是党在闽西地区的负责人之一,领导农民运动,创建了福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福建第一支红军部队;几十年南征北战,建立了不朽功勋。
张鼎丞,1898年12月出生于福建永定,青年时期在做小学教师时,就积极参加了青年运动和农民运动。 1927年大革命运动失败,革命转人低谷,在残酷斗争环境中,张鼎丞不但没有退缩,而且进一步认识到共产党的勇敢,更加坚定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1927年5月,他率领家乡的部分农会会员参加了邻县广东大埔县的农民武装暴动06月,经大埔县委负责人饶龙光、张高友介绍,张鼎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张鼎丞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领导者。张鼎丞入党后,中共闽南特委书记罗明将他派往永定溪南一带开展农民运动。 1927年7月,张鼎丞回到家乡,以金砂公学为基地,开始领导溪南一带的农民革命斗争。他以一个普通乡村教员的身份,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和革命道理,从中物色培养骨干分子,发展党员,建立起了溪南党支部。由于张鼎丞经常深入到老百姓家中,农民们都喜欢和他谈心,把他视为亲人。很快,溪南的各乡村都成立了农民协会,建立了党支部和团支部。在此基础上,党组织挑选了一批立场比较坚定的农民协会会员,组织秘密武装组织——铁血团,为后来的武装暴动打下了基础。铁血团白天站岗放哨,夜间进行军事训练与警戒,溪南的武装暴动已到了一触即发之势。1928年6月29日,在总指挥张鼎丞的领导下,永定各地举行农民暴动,数万群众一呼百应,很快就攻占了永定县城北门,后来,终因敌人反扑火力太猛,撤出城外。三天后,中共上杭县委宣传部部长邓子恢从上杭赶到永定与张鼎丞会合,考虑到当时的敌我态势,为了巩固群众的斗争热情,决定将斗争转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与建立苏维埃政权。从此,张鼎丞也开始了与邓子恢的患难与共,擎起南天一片红。
永定暴动之后,反动派对暴动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金砂乡到处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张鼎丞家的房屋也被烧为灰烬,家人只好离家漂泊。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张鼎丞与邓子恢当机立断,从暴动武装中挑选200多名最勇敢、最坚定分子组成了一个红军营,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任党代表。这是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与此同时,又在溪南区十多个乡召开众大会,宣传苏维埃和实行土地革命的意义,选举工农兵代表,先后成立了各乡和区苏维埃政府,在福建的土地上创建了第一块红色区域。
革命政权建立后,面临的中心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张鼎丞一面组织军民抗击敌人的进攻,一面积极领导分田运动,以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进一步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当时,中共中央还没有颁发土地纲领,福建省临委也没有具体的指示。对于张鼎丞和邓子恢来说,分配土地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他们找来了一些有经验的、熟悉土地情况的贫雇农、中农、富农代表召开座谈会,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充分发挥群众的造性,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步骤,使永定县溪南区苏维埃政府领导下的2万多农民分配到了土地,广大贫苦农民欢欣鼓舞,积极拥护新政权,为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胜利局面打下了基础。而其在土地分配中的创造,也岁党的土地革命政策的逐渐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第一次入闽,击溃了福建省防军郭凤鸣旅,攻克了汀州城。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苦斗中的闽西人民。张鼎丞等人立即把分散隐蔽斗争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向各地的民团发起进攻,策应红四军入闽作战。5月25日,张鼎丞率部配合红四军一举解放了永定城,成立了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张鼎丞当选为主席。同年6月,闽西暴动武装遵照红四军前委的指示,在连城新泉成立了红四军团第四纵队,傅柏翠任司令(未到职,后为胡少海),张鼎丞任党代表。在红四军的积极帮助下,闽西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到处是“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动人景象。
1929年7月20日,毛泽东在上杭皎洋指导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共闽西特委,张鼎丞当选为中共闽西特委委员、军委书记、红四军第四纵队党代表。同年12月,参加了在古田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会后跟随毛泽东、朱德转战赣南。
1930年7月,张鼎丞担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08月间,中共福建省委派人到闽西传达了李立三“左”倾盲动主义的行动计划,成立“闽西总行动委员会”,并且命令刚刚成立的红二十一军向敌人力量强大的广东东江地区出击,以图实现以广州、武汉为中心的城市武装起义。由于张鼎丞、邓子恢坚持从闽西和红二十一军的实际出发,因此被扣上了“新右倾”帽子,受到批评。事实证明,张鼎丞、邓子恢等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
可是,反立三“左”倾错误不久,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下,特别是在军事上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继续采用强攻硬打的办法,致使闽西红军越打越弱,苏区越打越小。对此,张鼎丞深感忧虑,他深入永定、上杭农村,指导各级政府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筹集大批粮食支援反“围剿”斗争,并率领红军独立团协同地方武装,按照毛泽东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阻击敌人的进攻。同时还办了红军武装,培养军事、政治干部,提高红军军政人员素质,壮大革命武装。
1931年12月7日,张鼎丞作为闽西代表出席了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兼土地人民委员。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张鼎丞被选为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
作为在斗争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革命领袖,张鼎丞深知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他特别强调省苏机关干部要到基层去,要密切联系群众。当时担任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的温仰春对此感受最深,他回忆说:“我们是共产党员,依靠谁干革命?我们要依靠群众。力量不在我们这里,力量在群众之中。要扩大红军,打击敌人依靠群众,群众不起来,我们毫无办法。粮食也是靠群众……这一切要依靠群众,才能胜利。依靠群众,首先要关心群众,对群众漠不关心,就会失败。”由于张鼎丞的积极倡导,身体力行,省苏机关上至主席,下至普通干部,都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苏区干部的优良作风,在群众中传为佳话。
在反“围剿”斗争的艰苦岁月中,张鼎丞十分注意发展苏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有力地支援前线的斗争。他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作为苏区经济建设的重点。闽西原有许多荒田荒地,为了发动群众开荒种地,省政府发出布告号召各级政府组织开荒队,鼓励个人垦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激励措施:凡开垦荒田者6年之内不收土地税,10年内其使用,政府不予收回。张鼎丞经常深入基层指导,总结经验,及时推广,提倡增产运动,支援革命战争和改善群众生活。他十分重视树典型,表彰模范,以推动苏区工作的全面发展。当时闽西各县在扩大红军、支捂前线、发展生产、增产粮食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模范区乡。如上杭才区、长汀涂坊区、宁化淮土区等。1932年3月,省苏维埃政府赠给才溪区一块光荣匾,匾上写着“才溪乡生产战线上的模范区”。当地群众欢欣舞,立刻掀起生产和扩红两大热潮,当即又有70多人报名参军。不久毛泽东到上杭才溪区才溪乡搞社会调查,表彰才溪乡为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经济的发展,不但冲破了国民党对苏区严密的经济封锁,有力地支援了反“围剿”斗争,而且还促进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
可是,这位一心为民、克己奉公的省苏主席却在王明“左”倾错误执行者发动的反所谓“罗明路线”运动中,遭受到残酷的斗争和无情的打击。当时正值第四次反“围剿”最艰苦的时期,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发动岩永杭边区群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保护群众利益,保卫苏区。张鼎丞坚决支持罗明的做法,却遭到了“左”倾错误执行者的反复斗争,最终被撤销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职务。这场运动始于1932年6月,福建苏区真正开始是1932年8月,延续到红军长征前。期间,还进行过极“左”的查田运动。尽管在运动过程中,张鼎丞受到了极不公正的批判和处分,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即使是撤销了省苏主席职务,调任中央政府粮食部副部长到基层做筹粮、运粮工作,他仍然毫无怨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提前完成了中央要求筹办84万担军粮的任务。而事实再一次证明,张鼎丞的坚持是正确的。
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长征前,毛泽东曾对张鼎丞说:“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这是毛泽东被排斥领导地位后在宁都养病时,已经预见到第五次反“围剿”将会遭到失败,意味深长的一段话。作为毛泽东患难与共的好战友,毛泽东知道,在闽西,有张鼎丞熟悉的山山水水,还有他倾尽心血的革命事业,更有与他血肉相连的闽西人民。张鼎丞果真沿着毛泽东指引的路走去,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擎起南方一角天。中央红军长征后,张鼎丞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同邓子恢、谭震林等一起,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打破了国民党多次清剿,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配合了南方其他地区的游击战争,支援了红军的长征。
张鼎丞曾多次说过:“共产党人从参加党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献给了党。几十年来,同我一起战斗的同志很多都牺牲了,我是革命征途中的幸存者。想到已经牺牲的同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向党伸手要名要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45年,党中央决定在苏皖地区建立华中军区,电令张鼎丞担任军区司令员。他接到电报后,反复考虑,认为粟裕更能指挥打仗,当司令员比较合适,就向中央建议,由粟裕当司令员,他当副司令员。1954年初,中央明确张鼎丞主持中组部工作,他又向中央提出:我从地方来,对各地干部不熟悉,请中央派个部长来,我做具体工作。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派邓小平兼任中组部长,张鼎丞任副部长。 1954年9月20日,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正式颁布。党和国家急需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健全检察制度。也就是在这届全国人大会上,张鼎丞当选为刚成立不久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64年,为了培养年轻同志,已经连任的张鼎丞主动要求不再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职务,但是,他仍然高票当选。他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上一当就是三届,任职时间丧达15年之久,成为新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检察长。这位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共和国开国元勋,在检察工作发展的兴盛时期和几起几落的曲折历程中,始终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的正确指导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纵观张鼎丞的一生,很好地体现了他的革命坚定性和实践创造性相结合。革命的坚定性,在于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革命的创造性在于他碰到具体问题时,始终能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1945年10月,张鼎丞在谈到自己参加延安整风学习的感受时说:“我在延安几年,,参加整风学习,感受最深的是: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看待和处理问题,对个人来说,就要永远做一个对党对革命对人民事业忠诚老实的战士。革命一辈子,学习一辈子。学了几年,就学懂了四个字一‘忠诚老实’。”事实上,这四个字成了张鼎丞一生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