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传人

二级分类:

陈毅光明磊落

       何长工曾说过:“在井冈山斗争中,朱德同志在军事上辅佐了毛泽东同志,陈毅同志则在政治工作—上捕佐了毛泽东同志,堪称政治工作的模范。”
       陈毅是四川乐至人,1901年生。1919年,他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远涉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他对中国人民遭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的认识不断加深,逐步确立起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921年10月,陈毅因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运动,被武装押送回国。1923年冬,他加人中国共产党,从此义无反顾地投身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陈毅入党后,很快投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先后在北京、四川、武汉从事革命活动。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革命夭折,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革命转入低潮。但是在前进道路上,陈毅没有向强敌、困难、挫折、逆境低头。敌人愈强大,斗争愈残酷,环境愈艰苦,他愈是铁骨铮铮,豪气干云,百折不挠,浑身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战斗气概。
       南昌起义失败后,陈毅从武汉赶到抚州追上起义队伍,担任一个团的党代表,投身我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行列。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主力在潮汕地区遭到失败。留在三河坝的部分部队由朱德和陈毅率领,向粤、赣、湘边界转进。这时,既有敌军尾追,又有土匪和豪绅民团袭扰,部队经过长期转战,减员日多,思想混乱,处境异常困难。危急时刻,朱冬  德振臂高呼:愿意革命的跟我来!陈毅立即奋起响应,协助朱德对部队进行了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耐心说明革命的前途,鼓舞士气,坚持斗争。随后协助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千里,组织发动了湘南起义,并把队伍带到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来改称红四军。
       井冈山时期,红军队伍来自四面八方,结构复杂,思想不统一,还存在着不少矛盾。为了提高部队的向心力和战斗力,陈毅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军队中党的工作,以政治思想建设来推进部队的巩固和发展。
       井冈山会师不久,陈毅发现南昌起义部队的干部战士,一上山就带着某种优越感,认为自己人众枪多,能打仗,瞧不起秋收起义部队。他们嘲笑秋收起义部队是文质彬彬的“学生兵”。秋收起义部队则认为南昌起义部队旧军队的作风重,纪律差,是“油子兵”。这两支来源不同的部队,隐约出现不团结的苗头。为了把这两支主力部队团结整合在一起,陈毅从思想教育人手,经常把士兵委员会的骨干集中起来上课,并利用各种机会,向部队宣传红军的性质、任务、官兵一致的原则,尤其是注意讲解团结就是力量的重要意义。陈毅曾经形象地讲了一个故事:古代有一家兄弟之间闹不团结,经常受人欺侮。有一天,他们的父母把一家人召集到一起。父亲拿来许多根箭,先让兄弟们一根一根地折,不一会儿,箭全都被折断了。接着,父亲又将许多根箭绑在一起,再交给兄弟们来折,结果,谁也没有折断。这一下,兄弟们都明白了团结起来就有力量的道理。从此,一家人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再也不闹意见了,也就没有人敢来欺侮他们了。陈毅讲的这个故事虽说简单,但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干部战士仰L,灵上的锁,他们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启发。从此各部队之间加强了团结,集体观念增强了,战斗力加强了,在频繁的战斗中,经常密切配合打胜仗。
       陈毅非常关心部队的纪律状况,并把纪律教育作为部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他经常利用会议、个别谈话等形式教育干部战士模范地执行革命纪律。对部队中违反纪律的人,不论是战士还是干部,都严加管理,耐心教育。有一次,红32团一位连长违反军中纪律,和人推牌九,该连一位士兵委员会委员向陈毅反映,陈毅抓住此事,表扬了敢于反映情况的战士,而对推牌九的连长进行了严肃而又亲切的谈话,使他心悦诚服地承认了错误,并公开地在全连作了检查。这件事为红军指战员树立了部队新军风,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遵守革命纪律起了很好的作用。
       群众工作是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当时,建设红军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贯彻建军宗旨,特别是部队必须兼做细致的群众工作,以克服部队中存在着的单纯打仗的军事观点。陈毅不仅在百忙中常到党团训练班和政治训练班去讲课,而且还经常利用战斗间隙和分兵发动群众之机,率领红军干部、战土深入群众,广泛开展群众工作,使红军扎根于群众之中。龙源口大捷后,陈毅率领部队深入到莲花、安福边境广泛发动群众,在短期内,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打土豪、分浮财、没收地主土地、铲除反动势力的群众性斗争。
       为了革命,陈毅从不计较工作的轻重、官位的高低和个人的得失。他在井冈山曾先后担任前委秘书长、红四军士兵委员会秘书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务。无论做什么工作,他总是以身作则,勇挑重担,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1928年,陈毅曾经兼任红四军第12师师长,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师呢?这个师有5000余人,称得上“枪”的战斗武器却仅仅有100来支。也就是说还装备不了一个完整的步兵连,而其余5000人则全都是扛着梭镖、大刀。久而久之,陈毅就得了个“梭镖师长,的大号。当时敌人的军事进攻与经济封锁给红军的物质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难。陈毅和大家一样穿单衣单裤,吃红米饭和没油没盐的南瓜汤,并和朱德-一样经常加入挑粮的行列,挑粮上山。他以普通一兵的姿态,每日往返100多里,行走于崎岖山岭小路之间。陈毅挑粮不用扁担,他使用的工具是自己的裤子,裤脚一扎,粮食灌在裤管里,然后扛在肩上。那时的裤管肥大,一次能装上七八十斤。
       身为红四军的高级将领,陈毅总是平易近人,体贴关心群众,把人民群众比作“重生亲父母”。陈毅随红四军军部赶到茨坪后,他了解到住在附近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娘,身世悲惨,丈夫和儿子都被反动派逼死,过着孤身生活。陈毅抽出时间为老人挑水、劈柴。当看到老人的米缸里尽是红薯丝而没有米的时候,陈毅把自己行军袋里的口粮倒进老大娘的锅里。后来还特地送给她一包食盐和几尺青布。老人深为感动,逢人便说红军好。
       1934年秋,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长征,中国革命再度处于危急关头。陈毅和项英一起领导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不论环境怎样艰苦,他始终充满着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严峻的白色恐怖之下,陈毅坚定地指出,“革命红旗不会倒,斗争一定要开展,在斗争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在斗争中求胜利”。他和其他领导人一起,曾在梅山被敌人围困20多日。陈毅带着伤病隐伏在草丛中,写下作为绝笔的诗篇《梅岭三章》。其中一章是:“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和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今天依然那样激动人心。
       陈毅不仅在对敌斗争中身经百战,历尽险境,同时在党内也经受过不少曲折和磨难。红军初创时期,红四军的领导层里曾发生过一些分歧和争论,导致由陈毅接任毛泽东的前委书记职务,主持了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当他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情况时,周恩来等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决定毛泽东仍为前委书记。他反躬自省,知过即改,心悦诚服地接受这一决定,返回红四军原原本本地进行传达,主动请回毛泽东,并当面作了诚恳检讨。对于这件年代久远的往事,他从不隐讳,经常当众作自我批评,借以警戒自己,教育干部。
       中央苏区发生“富田事变”,搞肃反扩大化时,他因持不同意见,挨整3年多,多亏毛泽东的信任和保护才免遭杀害。抗战期间,饶漱石接任刘少奇的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职务。饶漱石由于缺乏部队工作经验,工作很吃力,陈毅热情相助。后来,饶对情况日渐熟悉,就骄傲起来,处理问题主观臆断,权力欲随之增长。陈毅批评帮助他,饶很不满,极力排挤、孤立陈毅,甚至召开军分会公开斗争他,弄得陈毅处境困难,蛰居斗室,“鬼都不上门”。为顾全大局,他严于责己,一忍再忍。 1943年冬,党中央要他去延安参加“七大”,当离开军部时,军部只派了一名参谋、一名炊事员出面送别,简直冷淡到令人齿寒的地步。他委屈在心,泰然处之,以“松柏耐岁寒”的诗句作答并自勉。陈毅有一首有名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正是对陈毅自己的最好写照。
       陈毅曾以“毕生征战,饱经忧患”八个字概括自己的奋斗经历,临终时仍断断续续吃力地向妻子儿女作最终嘱咐:“……一直向前……战胜敌人……”1972年1月6日,陈毅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一生,永远离开了我们。1月10日下午,毛泽东临时决定参加陈毅追悼会,因时间仓促,只穿着薄毛裤和睡衣,仅在外面披了一件大衣。追悼会现场,他拉着张茜的手说:“陈毅是个好同志,陈毅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做出贡献,是立了大功的。”

返回列表